妇科针灸治疗学是祖国医学针灸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迄今,它为人类的繁衍发展及广大妇女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妇科针灸治疗学业已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医学专科,且日益为医学界所瞩目。现就笔者所收集到的古代针灸治疗妇科病的有关文献简述如下。 

    妇科针灸治疗学的发展概况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论述妇女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治疗,为后世针灸妇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末《黄帝明堂经》就具体提出了43个治疗妇科病的腧穴,如中渚、水道、关元等。治疗的妇科疾患有月事少、月不通、绝子、胎衣不出等等。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列三篇专论妇科,首先明确针灸治疗妇科病宜辨证论治。三国时代,《三国志·华佗传》就记载华佗针药并用治疗&ldquo李将军妻胎死不去&rdquo案,较早记载了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医案。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叙述了五十三种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第一次使针灸妇科独立成篇,说明妇科针灸治疗学自起源到晋代已逐步向专科发展。隋唐之际,妇科针灸有了飞跃的发展。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三卷,对妇人的经带胎产诸疾论述详细,其中针灸治疗法达七十余种,并首次根据妇人妊娠生理提出了妊娠妇女针灸时的注意事项;在《千金翼方》讲述了四十五首妇科疾病的针灸治法。宋代妇科针灸治疗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官方组织编写,集医方大成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详细记载了前人有效的医疗经验,为后世的针灸妇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而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则对针灸治疗妇科病的有关针刺手法、腧穴特点及操作原则加以详细说明。宋代著名针灸家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有新的创见,提出妇科疾病中主症相同而兼症不同的病候宜加以区别,并配以不同腧穴进行治疗,改变了古代一些就病取穴而不进行辨证施治的笼统治法,使针灸妇科学的治疗效果大为提高,其理论更为科学化。此外宋金元时期许多医书亦载有大量的妇科针灸内容。到了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论述了三十一种妇科病的针灸治法。在此期间还出现了不少内容比较系统而详尽的妇产科专著,对于妇科病的针灸治疗都有介绍说明。如《普济方》专列妇科一门,讲述十二种妇科病的二百余种针灸治疗方法,妇科针灸治疗学在明代已趋向成熟并发展成为一门较系统的学科。清代妇科针灸治疗学虽无明显发展,但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吴亦鼎的《神灸经纶》专论灸法,讲述了治疗妇科病的二十四种灸治方法,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述妇科疾病治疗方法十三种,使妇科针灸学的发展更加完善而科学。

    妇科针灸治疗学的应用范围

    经、带、胎、产、产后、杂病都可用针灸治疗或辅助治疗。月经病有月经不调、经早、崩症、漏症、月事不绝、热入血室、绝经前后病、行经便血、经行与男子交病、经行头晕;带下病;胎病包括不孕、妊娠恶阻、妊娠转胞、子烦、子喑、子肿、子悬、胎漏、胎动、胎坠、胎滑、欲断产;产病有:产难、胎衣不出、胎死不出、血晕;产后疾病有:恶露不尽、恶露不下、无乳、产后腹痛、乳痈、产后汗出、产后耳聋、产后虚劳、产后呕逆不食、产后大小便不通、产后带下、产后血膨、产后阴道不闭以及杂病包括阴痒、阴肿、阴痛、阴疮、阴吹、阴缩、阴冷、阴挺、子宫岩、乳岩、症聚、疝瘕、癖病、蛊病、淋证、遗尿、心痛、五心烦热、女劳疸、目疾、身痛、脏燥、狂证、梦交、奔豚、乳脱。初步统计,治疗的疾病达九十二种。为了深入了解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情况,经对《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等二十部古医籍中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病种进行归纳比较,发现其中常用针灸治疗的妇科疾病主要是月经病、带下病、产病和杂病。

    妇科针灸治疗学的刺灸法

     (一)毫针刺法是妇科针灸的常用治疗方法。
     一般古医籍中言刺某穴而不言用何针者,多指本法。《针灸甲乙经》云:&ldquo妇人淋漓,阴挺出&hellip&hellip照海主之。&rdquo《备急千金要方》记载:&ldquo难产,针两肩并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rdquo同时妇科针灸重视辨证论治,故其手法讲究补泻。《灵枢·经脉》篇云:&ldquo足厥阴之脉&hellip&hellip妇人少腹肿,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rdquo提出了针灸治疗妇科病的补泻原则。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云:&ldquo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关元,小便微利则愈。&rdquo《医学纲目》亦载有&ldquo妇人经脉不通,取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此四穴,壅塞不通则泻之,如虚耗不行则补之&rdquo。《类经图翼》还指出补泻兼施的方法&ldquo公孙主治月水不禁,先泻后补&rdquo。古代医家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在现代临床仍具指导意义。

    (二)艾灸艾灸是古代针灸治疗女妇科病的常用方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1、着肤灸古医籍中收载的灸法,大部分为着肤灸。该法治疗范围相当广泛,且能治愈一些其它疗法难以治疗的危、急、重症。如崩症属妇科危之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ldquo大敦治妇人血崩不止,可灸三壮&rdquo。不孕症则属妇科疑难之症。《千金翼方》&ldquo胞门闭塞,绝子,灸关元三十壮报之&rdquo。

    2、隔物灸妇科的隔物灸主要有隔盐、隔蒜、隔姜、隔豆豉饼灸,所隔的材料因病而异,其中隔盐灸治疗妇科病的记载颇多。《类经图翼》&ldquo神阙主治妇人血冷不受胎者,一曰炒干净盐纳满脐,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或以川椒盐也妙&rdquo。在《世医得效方》中有用隔盐灸治疗产后小便不通的记载。另外古医籍尚有不少记载,如用隔豆豉饼灸,隔蒜灸治疗乳痈等等。

    除上述灸法外,还有其他特色灸法。如《类经图翼》记载的用骑竹马灸法治疗乳痈,《续名家灸选》用易产灸法治疗难产。《外科正宗》则有用灯草灸或用着肤灸结合外科手术方法治疗乳痈的记叙。

    (三)其它除上述灸法、针法外,还有穴位热敷、穴位点刺等疗法,这些都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在穴位上进行适当的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妇科针灸常用经穴

    脏腑功能失调与冲任督带损伤是妇科疾病基本病理机制,脏腑中以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ldquo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即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rdquo。纵观古医籍妇科常用经穴以肝、脾、肾及奇经穴为多。

    (一)足少阴经经穴肾藏精,主封藏,&ldquo任之本在肾&rdquo,&ldquo胞络者系于肾&rdquo,肾与胞宫、胞脉关系密切。肾气不足,肾阴亏损或肾阳衰微以致肾阴阳失调,影响冲任二脉的调节,而致月事不调、崩漏、闭经、不孕、流产诸症的发生。如《灵枢·经脉》篇云:&ldquo肾脉微涩为不月&rdquo。《金匮要略》云:&ldquo少阴脉细,妇人则月水不通&rdquo。《普济方》云:&ldquo治妇人月事不调,过月则闭,刺足少阴经,少阴在内踝下动脉是也&rdquo。足少阴经经穴以大赫、四满、复溜、然谷、水泉、照海、太溪、交信、涌泉为常用穴。 

    (二)足厥阴经经穴肝藏血,主疏泄,肝脉环绕阴器,肝气疏泄太过与不及均可导致妇人诸多疾病。如《丹溪心法》云:&ldquo女子以肝为先天&rdquo。《本草纲目》亦载:&ldquo妇人经闭,有有余不足二证,有余者血滞,不足者肝伤&rdquo。故宜养肝疏肝,常用穴有大敦、行间、蠡沟、曲泉。如《针灸甲乙经》载&ldquo太冲主女子月水不通,溺下赤白&rdquo。《类经图翼》载&ldquo曲泉主血瘕&rdquo、&ldquo行间主崩漏白浊&rdquo。

    (三)足太阴脾经经穴脾主运化,司统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妇科经纶》曰:&ldquo妇人经水与乳,皆由脾胃所生。&rdquo若脾胃功能衰减,则妇人百病皆生。《诸病源候论》载&ldquo月事不来,病本于胃。&rdquo《人镜经附录全书》也有&ldquo冲任劳极,经海欲动,脾胃虚弱,故不能制约其血,倏然暴下谓之崩中,亦有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rdquo的记载。常用穴有隐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天枢、足三里等。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ldquo三阴交,主女子漏下不止&rdquo。《医宗金鉴》载:&ldquo血海主月事不调&rdquo等记载。

    (四)奇经经穴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于带脉。《内经》云:&ldquo任脉为病&hellip&hellip女子带下瘕聚&rdquo、&ldquo冲脉为病,逆气里急&rdquo、&ldquo督脉为病&hellip&hellip其女子不孕&rdquo。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妇人疾病均发生在带脉以下而当冲任二脉经过之处,故调养冲任为治妇科病的一大要则。穴位以中极、关元、气海、水道、膻中等多用。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ldquo关元治月水断绝,下经冷&rdquo,《针灸甲乙经》亦记载中极主治&ldquo女子禁中痒&rdquo、&ldquo乳余疾&rdquo、&ldquo绝子&rdquo、&ldquo子门不端&rdquo、&ldquo阴痒及痛&rdquo、&ldquo经闭不通&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