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经的生理
正常发育的女性,其月经在青春期(约9-16岁时)初潮,围绝经期(约44--54岁时)终止。青春期和围绝经期的月经周期可不规律,多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35d),也可月经频发(月经周期<21d)}与卵巢不排卵或黄体功能缺陷有关。而性成熟期的月经周期多较规律,一般每(30士5)d行经1次,每次行经2-7d,在行经期的第2-3天量最多。
每次出血总量30-SOmL,一般不超过80mL。月经血色暗红,多粘稠,不易凝固,与纤维蛋自溶酶对纤维蛋自的溶解作用有关。月经血除含有全血成分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孰液、阴道脱落细胞等。行经期间可伴有下腹部或腰骸部坠胀感,甚至出现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皮肤座疮等症状或体征,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正常发育的女性,其月经在青春期(约9-16岁时)初潮,围绝经期(约44--54岁时)终止。青春期和围绝经期的月经周期可不规律,多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35d),也可月经频发(月经周期<21d)}与卵巢不排卵或黄体功能缺陷有关。而性成熟期的月经周期多较规律,一般每(30士5)d行经1次,每次行经2-7d,在行经期的第2-3天量最多。
每次出血总量30-SOmL,一般不超过80mL。月经血色暗红,多粘稠,不易凝固,与纤维蛋自溶酶对纤维蛋自的溶解作用有关。月经血除含有全血成分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孰液、阴道脱落细胞等。行经期间可伴有下腹部或腰骸部坠胀感,甚至出现头痛、失眠、恶心、呕吐、皮肤座疮等症状或体征,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月经相关的卵巢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是月经初潮至绝经期间卵巢形态学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表现为周期性卵泡成熟、排卵及其后黄体形成和退化,伴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相应周期}N}变化。
2.1卵巢雌、孕激素及周期性变化卵巢来源的雌激素在月经周期的前半周期来自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在卵泡旱期,雌激素分泌量最少,其后逐渐增加。奎汁饰哺卜24-36h形成月经周期的第一个峰,血雌二醇浓度多)734 pmol/ L。排卵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排卵后第3天可低至仅为排卵前峰值浓度的50其后黄体细胞参与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在排卵后7-8d黄体成熟时形成雌激素在月经周期的第二个峰,该峰的峰值浓度多低于第一个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在月经前回复至月经周期的最低水平。卵巢来源的孕激素卞要来自排卵后的黄体细胞,故排卵前的血浆孕酮值低,变化小;至排卵前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峰时,血浆孕酮才开始上升,在排卵后7-8d黄体成熟时达到峰值,多》》15. 6nmol/L。在高水平维持2 --3d以后,孕酮水平开始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Czl
2.2卵巢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及周期性变化卵巢抑制素、激活素和卵泡抑素卞要由卵巢颗粒细胞和黄体细胞产生和分泌,对垂体合成和分泌卵泡刺激素(FSH)皆有反馈调节作用,且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发挥作用。抑制素抑制FSH的合成和分泌,激活素作用相反,卵泡抑素则通过与激活素结合,阻碍激活素的作用,而实现其抑制FSH合成和分泌的作用。抑制素有A.B两种。
抑制素A的血清浓度随月经周期渐增,与月经周期中孕酮的变化情况同步;而抑制素B的血清浓度在卵泡期增加,在黄体期下降,其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轨迹类同但滞后于月经周期中FSH的变化情况,此与颗粒细胞释放抑制素B受FSH调控有关。月经周期中激活素的血清浓度有双向波动,高值在早卵泡期、围排卵期和晚黄体期。卵泡抑素的血清浓度相对恒定,较高血清浓度的卵泡抑素使激活素较
多处于无作用状态
2.3卵巢其它月经相关活性物质有研究表明卵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一1、肿瘤坏死因子及瘦素等皆参与了卵泡生长发育分化的调节,起到卵巢自分泌和旁分泌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卵巢对月经的相关调控
3月经相关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月性变化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发生的 相应增生、分泌和脱落出血的周期性变化,为妊娠或下一次 月经周期作准备;若未受孕,则子宫内膜剥脱、出血。月经周期为28d的子宫内膜在卵巢雌、孕激素的变化和影响下组织学上具体的变化特征见表1。这些变化特征有着重要 的生物学意义。分泌期子宫内膜酸性粘多糖合成减少有利于胚胎着床;而分泌晚期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引发的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因子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和相应抑制因子的失活、溶酶体酶大量释放以及凋亡细胞的出现皆有助于正常的月经来潮
4月经的调节
月经的调节是神经内分泌的综合调节,卞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的神经、体液因素自上而下对卵巢功能的调节和卵巢活性物质相应的自下而上的反馈调节,即所谓的以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为卞的月经(生殖)周期调节轴。
参与月经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卞要有多巴胺类、儿茶酚胺类、阿片类、褪黑素等物质,由(}nRH神经细胞附近的神经元和星型细胞产生和释放,通过调节下丘脑一垂体月经相关激素的节律分泌,参与月经的调控。此中枢性月经调控的作用和程度,与卵巢活性物质的相应反馈调节有协同效应。
参与月经调节的下丘脑激素卞要是(}nRH,由下丘脑弓状核和正中隆起Ix:域的(}nRH神经细胞产生和分泌,其持续的脉冲样节律分泌调节垂体FSH和LH的合成和分泌,间接控制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激素分泌,同时又可超短(负)反馈调节(抑制)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
参与月经调节的垂体激素卞要是FSH和LH,由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合成和分泌,直接调节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又短(负)反馈调节(抑制)(}nRH的合成和分泌。其中FSH较偏重于对卵巢卵泡发育和雌激素合成的调节,而LH较偏重于对卵巢雄激素合成、排卵和黄体功能维持的影响。
参与月经调节的卵巢激素卞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序贯性支持和促进作用,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月经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则有长反馈调节作用。
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长反馈调节作用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排卵前第一个雌激素峰值对下丘脑和垂体的长反馈调节是正反馈调节,激发排卵前下丘脑一垂体GnRH/LH/FSHC高频率、高幅度、脉冲样)的峰fu}}}料T导排卵。排卵以后,雌激素与孕激素和抑制素协同作用,发挥对下丘脑和垂体月经相关激素低频率、高幅度脉冲分泌的明显负反馈调竹,尤其是抑制F5H分泌,阻i ('新的卵泡在黄体期的发育。
卵巢黄体退化以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一方而对子宫内膜的支持作用消失,子宫内膜姜陷、缺血、崩解、脱落、出血,月经来潮。另一方而,伴随抑制素水平的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N作用,(}nRH和(}n再度恢复高频率、低幅度脉冲分泌,刺激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月经周期。
由此可见,以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为卞的月经周期调节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调竹系统,相关神经、体液调yI因素的相勺_作用和协调,以及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实现月经的调y和重复。其中卵巢生物钟样的调控作用在月经调竹方而起重要作用。卵巢作为月经周期调控的枢纽,通过其月经相关活性物质的周期性变化、对下丘脑一垂体神经内分泌(民、短、超短反馈)的调竹以及其自身局部旁分泌和自分泌的调控,实现月经(周期)的完整、精细调节.
参考文献
贺桂芳,邢淑敏译.月经机制的现代概念.生殖医学杂志,2001.10<1):58-60
Yen SSC. The human menstrual cycle: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In: Yen SSC. Jaffe RB. Barbieri RL. eds.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4th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191-217黄荷凤,陈丹青,朱依敏,等.瘦素调节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3):152-154
Dong JC. Dong H. Campana A.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specific tissue inhibitors in menstruation. Reproduction. 2002.
123<5):621-631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是月经初潮至绝经期间卵巢形态学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具体表现为周期性卵泡成熟、排卵及其后黄体形成和退化,伴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相应周期}N}变化。
2.1卵巢雌、孕激素及周期性变化卵巢来源的雌激素在月经周期的前半周期来自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在卵泡旱期,雌激素分泌量最少,其后逐渐增加。奎汁饰哺卜24-36h形成月经周期的第一个峰,血雌二醇浓度多)734 pmol/ L。排卵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排卵后第3天可低至仅为排卵前峰值浓度的50其后黄体细胞参与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在排卵后7-8d黄体成熟时形成雌激素在月经周期的第二个峰,该峰的峰值浓度多低于第一个峰。黄体萎缩时,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在月经前回复至月经周期的最低水平。卵巢来源的孕激素卞要来自排卵后的黄体细胞,故排卵前的血浆孕酮值低,变化小;至排卵前黄体生成激素(LH)分泌峰时,血浆孕酮才开始上升,在排卵后7-8d黄体成熟时达到峰值,多》》15. 6nmol/L。在高水平维持2 --3d以后,孕酮水平开始下降,至月经来潮时回复到排卵前水平[Czl
2.2卵巢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及周期性变化卵巢抑制素、激活素和卵泡抑素卞要由卵巢颗粒细胞和黄体细胞产生和分泌,对垂体合成和分泌卵泡刺激素(FSH)皆有反馈调节作用,且不依赖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发挥作用。抑制素抑制FSH的合成和分泌,激活素作用相反,卵泡抑素则通过与激活素结合,阻碍激活素的作用,而实现其抑制FSH合成和分泌的作用。抑制素有A.B两种。
抑制素A的血清浓度随月经周期渐增,与月经周期中孕酮的变化情况同步;而抑制素B的血清浓度在卵泡期增加,在黄体期下降,其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轨迹类同但滞后于月经周期中FSH的变化情况,此与颗粒细胞释放抑制素B受FSH调控有关。月经周期中激活素的血清浓度有双向波动,高值在早卵泡期、围排卵期和晚黄体期。卵泡抑素的血清浓度相对恒定,较高血清浓度的卵泡抑素使激活素较
多处于无作用状态
2.3卵巢其它月经相关活性物质有研究表明卵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血小板来源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一1、肿瘤坏死因子及瘦素等皆参与了卵泡生长发育分化的调节,起到卵巢自分泌和旁分泌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卵巢对月经的相关调控
3月经相关的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月性变化是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发生的 相应增生、分泌和脱落出血的周期性变化,为妊娠或下一次 月经周期作准备;若未受孕,则子宫内膜剥脱、出血。月经周期为28d的子宫内膜在卵巢雌、孕激素的变化和影响下组织学上具体的变化特征见表1。这些变化特征有着重要 的生物学意义。分泌期子宫内膜酸性粘多糖合成减少有利于胚胎着床;而分泌晚期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引发的子宫内膜血管收缩因子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和相应抑制因子的失活、溶酶体酶大量释放以及凋亡细胞的出现皆有助于正常的月经来潮
4月经的调节
月经的调节是神经内分泌的综合调节,卞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的神经、体液因素自上而下对卵巢功能的调节和卵巢活性物质相应的自下而上的反馈调节,即所谓的以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为卞的月经(生殖)周期调节轴。
参与月经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卞要有多巴胺类、儿茶酚胺类、阿片类、褪黑素等物质,由(}nRH神经细胞附近的神经元和星型细胞产生和释放,通过调节下丘脑一垂体月经相关激素的节律分泌,参与月经的调控。此中枢性月经调控的作用和程度,与卵巢活性物质的相应反馈调节有协同效应。
参与月经调节的下丘脑激素卞要是(}nRH,由下丘脑弓状核和正中隆起Ix:域的(}nRH神经细胞产生和分泌,其持续的脉冲样节律分泌调节垂体FSH和LH的合成和分泌,间接控制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激素分泌,同时又可超短(负)反馈调节(抑制)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
参与月经调节的垂体激素卞要是FSH和LH,由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合成和分泌,直接调节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又短(负)反馈调节(抑制)(}nRH的合成和分泌。其中FSH较偏重于对卵巢卵泡发育和雌激素合成的调节,而LH较偏重于对卵巢雄激素合成、排卵和黄体功能维持的影响。
参与月经调节的卵巢激素卞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序贯性支持和促进作用,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月经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则有长反馈调节作用。
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长反馈调节作用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排卵前第一个雌激素峰值对下丘脑和垂体的长反馈调节是正反馈调节,激发排卵前下丘脑一垂体GnRH/LH/FSHC高频率、高幅度、脉冲样)的峰fu}}}料T导排卵。排卵以后,雌激素与孕激素和抑制素协同作用,发挥对下丘脑和垂体月经相关激素低频率、高幅度脉冲分泌的明显负反馈调竹,尤其是抑制F5H分泌,阻i ('新的卵泡在黄体期的发育。
卵巢黄体退化以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一方而对子宫内膜的支持作用消失,子宫内膜姜陷、缺血、崩解、脱落、出血,月经来潮。另一方而,伴随抑制素水平的下降,解除了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N作用,(}nRH和(}n再度恢复高频率、低幅度脉冲分泌,刺激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月经周期。
由此可见,以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为卞的月经周期调节是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调竹系统,相关神经、体液调yI因素的相勺_作用和协调,以及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实现月经的调y和重复。其中卵巢生物钟样的调控作用在月经调竹方而起重要作用。卵巢作为月经周期调控的枢纽,通过其月经相关活性物质的周期性变化、对下丘脑一垂体神经内分泌(民、短、超短反馈)的调竹以及其自身局部旁分泌和自分泌的调控,实现月经(周期)的完整、精细调节.
参考文献
贺桂芳,邢淑敏译.月经机制的现代概念.生殖医学杂志,2001.10<1):58-60
Yen SSC. The human menstrual cycle: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In: Yen SSC. Jaffe RB. Barbieri RL. eds.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4th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191-217黄荷凤,陈丹青,朱依敏,等.瘦素调节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3):152-154
Dong JC. Dong H. Campana A. et al.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specific tissue inhibitors in menstruation. Reproduction. 2002.
123<5):6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