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肿瘤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始于腔内226镭疗,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原子能工业的发展,226镭作为医用放射源,因其本身的缺点,而被其他同位素如60钴、137铯及192铱先后取代。这些同位素均是以其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γ线治疗肿瘤,被称为γ线治疗源。尽管放疗技术和设备在上世纪后半期不断发展,但历来以放疗为主的妇科肿瘤(如子宫颈癌)的放疗效果却没有明显的提高。进入70年代后,一种新型的在衰变过程中产生中子的放射源——252锎引起从事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工作者的关注,被视为有望提高长期停滞的妇科肿瘤放疗生存率的途径。
252锎首先是在1952年美国核实验爆炸碎片中发现,60年代末由高强度反应堆生产,此后进行了系列的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及临床研究。252锎半衷期为2.65年,衰变产生的中子能量为2.35MeV,半价层为50mm水。它的放射生物效应高,对细胞杀伤力大,受照细胞修复机会小,而且它对氧的依赖性小,在缺氧状态与有氧状态的生物作用相同。研究证明,肿瘤组织内存在有缺氧环境与乏氧的肿瘤细胞群,如肿瘤组织的坏死、溃疡及大肿瘤的血供差等。在缺氧条件下,通常的X线或γ线杀死癌细胞能力减弱,乏氧的癌细胞残存下来,导致肿瘤未控或复发。中子则对乏氧细胞与有氧细胞有同样的杀伤作用而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临床肿瘤工作者的关注。
252锎治疗妇科肿瘤的临床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已开始,并获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和经验。如美国Maruyama报道252锎消除50%宫颈大肿瘤时间为8.9±0.9天,明显短于137铯消除50%宫颈大肿瘤时间32.2±3.0天。IB期大宫颈癌瘤,经252锎治疗,72%病人肿瘤完全消除,28%有残存病灶,总的复发率为6%,5年生存率为94%。III期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252锎为54%,而137铯仅为12%。但是252锎的临床治疗开展的并不顺利,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防护问题,以及受到体外远距离快中子治疗的影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已开始用中子治疗肿瘤病人,中子来自DT管中子发生器及迥旋加速器。由于对正常组织损伤太大而致临床使用有顾虑。80年代后日本等国开始252锎后装治疗,特别是前苏联(俄罗斯)以高强度252锎后装治疗大量妇科肿瘤病人,包括了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阴道癌、黑色素瘤。治疗方法有单纯放疗、术前、术后放疗等。涉及国家有美国、俄罗期、日本、捷克、澳大利亚、乌克兰、加拿大、意大利等。而有临床大样本报道的当属俄罗斯。2002年俄罗斯报道的III期子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60钴、137铯、252锎分别为52.8%、67.2%及70.9%,252锎高于60钴、137铯。Marjina等所治疗的345例II~III期子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II期为76.8%、III期为70.3%。子宫内膜癌疗效更为突出。治疗的515例II、III期子宫内膜癌,II期5年生存率达86.2%,III期达82.3%,而且腺癌明显好于鳞癌,宫颈腺癌为84.6%,鳞癌为63.3%;子宫内膜腺癌为88.5%,鳞癌54.2%。这些结果明显好于以往γ线源的治疗疗效,而且252锎近距离治疗妇科肿瘤的并发症也不高于以往的治疗,如疗后尿血发生率为6.3%、便血为4.9%、瘘为0.2%。这些结果鼓舞了临床医师,至今252锎的近距离后装治疗已不仅限于妇科肿瘤,而且也用于食管、鼻咽、直肠等部位癌的治疗。
我国一些学者及实业单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有开发252锎治疗的打算,但直到90年代末才由深圳灵顿公司开发生产出第一台国产中子后装机,已于1999年在重庆大坪医院临床试用,并有不错的2年治疗结果报道。目前已有约10家医院安装了机器,源来自俄罗斯。目前,在了解国外研究和经验的同时,正进行标准化治疗及简化治疗过程的研究。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初已有独立的妇科近距离治疗体系和传统,随着对252锎的深入认识和理解,252锎的临床使用和有关研究定会出现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