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输卵管的位置

      输卵管位于人体的盆腔内,一般的人有两条,左、右输卵管(1eft right faltopian tube or oviduct)各位于子宫(uterus)一侧。它们由子宫底外侧角部向外,平行伸展,先达卵巢(ovary)的子宫端,再沿卵巢系膜缘上行至卵巢的输卵管端,且呈弓形而覆盖于卵巢上,然后向下、向内行,终止于卵巢的游离缘及其内侧面上部。输卵管被腹膜即阔韧带(broad ligament)两叶所包裹。位于输卵管与卵巢和卵巢固有韧带(ovarian。ligament)间部分,称为输卵管系膜(mesosal-pinx),其中含有供应输卵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从输卵管壶腹部和卵巢上极处,向骨盆侧壁延伸的阔韧带部分,称为卵巢悬韧带(suspensory ligament 0f ovary),亦称骨盆漏斗韧带(infundibulo&mdashpelvic ligament)。卵巢冠是位于输卵管系膜外侧部分,包含着向卵巢方向汇集形成盲端的10~15根短管,并通向位于输卵管系膜内的始基管,即卵巢冠长管。卵巢冠、卵巢旁体都是中肾管的残余。在输卵管伞部或与伞部邻近的阔韧带处,几乎经常可见1个以上约0.5~1cm直径大小的小泡,称为卵巢冠泡状附件(1agpendixvesicalosaeepoophozi)。它起源于副中肾管,但在临床上并无任何意义。左侧输卵管与小肠、乙状结肠相邻。右侧输卵管与小肠、阑尾接近。输卵管的活动度较大,不但能随子宫位置的改变而移动,而且自身亦能因蠕动和收缩而变位。若女性患有阑尾炎,易造成右侧输卵管伞端梗阻及盆腔粘连。

二 输卵管的形态

    输卵管(fallopian tube or oviduct)呈管状,左右各一,长约8~15cm。每侧输卵管有两个开口,内侧开口于子宫角部的宫腔内,称为输卵管一子宫口(fallopian tube-uterus os),外侧开口于腹腔内,称为输卵管一腹腔口(fallopian tube-abdo-mind caVity os)。它通过腹腔口,使腹腔与体外直接相通。
 

(一)间质部: 
为输卵管位于子宫肌壁内的部分,故间质部又称壁内部(interstitial or intramural portion),长约1cm。管腔极细,直径约0.5~1mm。其行径一般为由输卵管一子宫口,斜直或弯曲地上行,走向子宫底部,然后侧行而出子宫壁;但其行径也可能是迂回曲折的

(二)峡部: 

     由子宫壁向外延伸的部分为峡部(isthmic portion)。峡部直而短,占据输卵管内1/3段,约长2~3cm,从子宫外侧角水平向外延伸,达卵巢下端附近,内接输卵管子宫部,外连输卵管壶腹。此部短而细直,壁厚腔窄。输卵管峡部管腔直径最小0.9mm,最大达2mm。 输卵管峡部肌层较厚,由内纵、中环和外纵三层平滑肌组成,中层环行,与环绕输卵管的血管平行;内层又称固有层,从间质部向外伸展1cm后,内层便呈螺旋状。肌层有节奏的收缩可引起输卵管由远端向近端的蠕动。粘膜皱折减少,纤毛细胞仅占上皮细胞总数的20%~30%。输卵管峡部横断面可见管腔呈不规则形,粘膜皱襞明显,上皮为单层柱状,固有膜较薄,中为肌层,最外层为浆膜。
  输卵管峡部的神经大多数分布在输卵管肌层中,且各个节段分布不一:①在壶腹部,薄弱的肌层中神经极少,且以血管舒缩纤维为主;②至峡部则神经总数显著增加,其中大多数纤维供应肥厚的环形肌层,当接近输卵管间质部时,神经纤维略有减少;③至间质部肌层,神经纤维进一步减少,但仍较其周围子宫底部平滑肌中的神经纤维为多。正是由于输卵管峡部具有肌层肥厚和大量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特点,故峡部被视为一种具有肾上腺素能的括约肌。
  输卵管的动脉血液来自子宫动脉(a.uterina)和卵巢动脉(a.ovarica)分支。一般由子宫动脉分支供应输卵管间质部和内侧2/3段,其他部分由卵巢动脉分支供应,两分支血管各发出20~30小支分布于管壁,两动脉分支的末端在输卵管系膜内相互吻合。  

 

(三)壶腹部:

 
      由峡部向外延伸的膨大部分为输卵管壶腹部(ampulla)。输卵管壶腹部是指输卵管腹腔端开口至壶腹部一峡部连接之间的一段,壶腹部管壁薄而弯曲,占输卵管全长1/2以上,长约5~8cm。管腔直径与峡部连接处为1~2mm,远端则较宽大,可达1cm以上。壶腹部管腔充满了富含复杂皱折的粘膜,粘膜为单层上皮,由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和基底细胞组成。其中纤毛细胞占40%~60%,仍多于其它细胞的数目,且富含微纤毛,纤毛的摆动也朝向宫腔。粘膜之外有内环和外纵两层平滑肌。输卵管壶腹部呈&ldquoS&rdquo弯曲,自卵巢下端起于输卵管峡部外端,先向外行,然后弯向上,沿卵巢前缘上行,至卵巢上端,再弯曲向后,移行于漏斗部。壶腹部是卵子受精处,若受精卵植入此部,则形成输卵管妊娠
 
(四)漏斗部: 

 

     &bull输卵管壶腹部向外逐渐膨大呈漏斗状,称为漏斗部(in&mdashfundibulum)。漏斗部中央的开口即输卵管一腹腔口。漏斗周缘有多个放射状的不规则突起,称为输卵管伞(fimbria)。伞的长短不一,一般为1~1.5cm。伞内面覆盖有粘膜,其中较大的伞有纵行粘膜襞,并向内移行至漏斗部粘膜纵襞。输卵管伞中有1个最长的粘膜纵襞亦为最深的突起,与卵巢的输卵管端相接触,称为卵伞(fimbria ovarica),有“拾卵”作用(“picking ova”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