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宫内膜的胚胎发育
        女性生殖道于妊娠第10周由双侧苗勒管融合形成输卵管、子宫及阴道上部,其表面被复单层立方上皮,以后变成柱状或假复层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的间充质组织,将发展成为子宫内膜间质与子宫平滑肌。子宫内膜层的分化到妊娠20周完成,妊娠22周少许内膜腺体受雌激素刺激被复上皮呈柱状,妊娠32周时子宫内膜一些腺体将出现分泌功能,糖原沉积及间质水肿。出生后一个月,子宫内膜萎缩,腺体少,被复立方上皮,间质血管少,反映了产后雌、孕激素水平的下降。这种内膜的静止状态维持至青春发育前。
  子宫的血液供应来自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上行支沿子宫侧缘迂回上行,进入肌层的称弓形动脉。弓形动脉分为两支:基底动脉供应内膜基底层,螺旋动脉供应近宫腔面2/3内膜。在月经周期与子宫内膜有同步变化的为螺旋动脉,增殖期螺旋动脉数量少,螺旋度轻;分泌期螺旋度增加,小动脉扩张充盈。 

二、正常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   

        自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表面的2/3层发生功能变化,称为功能层;功能层由表面的致密层及其下的海绵层组成。内膜的下1/3直接与子宫肌层相联,不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基底层。
  计算月经周期从月经第一天起为周期第1天,第1~5天为经期,第6~14天为增殖期,第15~28天为分泌期,28天为一个周期。排卵一般发生在周期第14天左右,正常增殖期的长短可有明显差异,分泌期则较恒定,一般正常维持14天(±2天),短于12天为黄体功能不足,过长达20天可能为妊娠。
      (一)增殖期
       正常周期一般持续约2周,月经稀发时可长达数月。正常早期增殖期(第4~7天/28天),内膜薄,厚1~2mm。腺体呈小直管状,腺上皮和表面上皮为低柱状,间质疏松细胞为小梭形。此期腺上皮和间质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均很明显,上皮细胞的胞浆含大量核糖体,但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未完全发育。中期增殖期(第8~11天/28天)腺体伸长并开始弯曲,腺上皮呈柱状,拥挤成假复层。并有核分裂,间质水肿(图4-4)。晚期增殖期(第12~14天/28天)腺体的弯曲和腺上皮的拥挤更为明显,可出现假复层,细胞核增大,可见核仁和较多核分裂,间质细胞增大,核分裂增多,而间质水肿不似中期增殖期明显。 
       (二)分泌期
        排卵后的子宫内膜在雌、孕激素的共同影响下,腺体和间质继续发育成熟,为孕卵着床做准备。由于腺上皮细胞比间质细胞更敏感,组织学的变化第一周以腺上皮为主,第2周则间质的改变较明显。早期分泌期(排卵后2~4天),腺上皮表现较为一致,出现细胞核下空泡,是排卵的标志。超微结构研究,空泡是细胞底部聚积的糖原颗粒。此时上皮细胞内质网丰富,线粒体大,有明显突脊。细胞核内出现相互交织的微管群,为核仁管道系统(the nucleolar channel system),它们可能是胞浆与细胞核连接的基本结构,以运转mRNA到达胞浆。核仁管道系统对孕酮发生反应,是早期分泌期超微结构的标志。中期分泌期(排卵后第5~9天)腺体进一步弯曲,腺腔内有大量分泌物充填,核下空泡移至核上,细胞核回到基底部;间质高度水肿。晚期分泌期(排卵后第10~14天),内膜继续增厚,可达5~10mm。腺体弯曲呈锯齿状,腔内分泌物减少,分泌开始衰竭;螺旋动脉发育,其长度增长远快于内膜厚度的增长,因此变得更加曲屈;血管周围的间质出现早期蜕膜样变(图4-6)。至经前2~3天间质蜕膜样变融合成片并伴有颗粒淋巴细胞浸润。
        近年研究发现,子宫内膜腺上皮有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两种,其分泌能力并不相同。在月经周期中无纤毛细胞与有纤毛细胞比例发生变化,雌二醇水平直接与有纤毛细胞存在相关,雌激素撤退导致纤毛丧失。在增殖期其比例下降,分泌期比例上升。
       (三)经期
        经期出血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出血前4~24小时,小动脉收缩引起缺血,当小动脉舒张后发生出血,导致缺氧、重新灌流障碍,子宫内膜的浅层腺体由于形成血肿而肿胀,后形成裂隙,组织碎片剥离出血。第2天功能层广泛出血并脱落,第3~4天腺体和间质开始再生。
       (四)绝经过渡期
        绝经前出现月经紊乱,亦可有规律的月经;其子宫内膜形态在增殖期可出现腺体轻度扩张,在分泌期可有少数腺体弯曲,腺上皮分泌状态发育较差。
      (五)绝经后
       子宫内膜大部分由一薄层的小腺体和致密间质细胞取代,这种形态被称为单纯萎缩。绝经时间较长后,由于萎缩的腺管颈部容易发生阻塞,常可见腺体囊性扩张。若有小息肉形成或不规则增生,并有核分裂出现,应考虑有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作用的可能性。
        三、功能性子宫内膜异常 
       子宫也是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的靶器官之一,子宫内膜周期脱落更是卵巢排卵周期的直接反应。当下丘脑、垂体相关区域发生病变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或卵巢本身功能失调时,子宫内膜形态发生相应的改变。临床上可出现闭经、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不育、继发贫血等症状。
       (一)萎缩
        子宫内膜菲薄,镜下偶见少许小管状腺体,腺上皮立方或矮柱状,胞浆少,核深染;有时有小片致密梭形间质细胞,与绝经后单纯萎缩型子宫内膜相类似。严重时子宫内膜仅为一层扁平的表面上皮。临床出现闭经症状。
       (二)增殖低下
        多见于无卵泡发育与雌激素低落时,内膜薄,腺体少(但较萎缩病变者稍多),腺上皮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细胞,无核分裂。
      (三)不规则增殖期
        在持续的或过渡的雌激素刺激下,子宫内膜生长超出正常增殖期,但尚未达增生的组织病理诊断标准,即为不规则增殖期。镜下表现为腺体分布不规则,灶性腺体密集;腺体形态亦不规则,腺上皮复层拥挤,细胞核增大,深染;间质致密,有灶性水肿。
      (四)子宫内膜增生
        以往将子宫内膜增生分类为囊性增生、腺瘤样增生及不典型增生三类。1986年Norris等结合组织学诊断标准的可重复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提出了以增生性病变中有无腺上皮细胞异型性作为病变的分类基础。提出具有细胞异型性的子宫内膜增生为不典型增生,无细胞异型性的为单纯增生和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亦伴有间质成分的增生。一般认为这类内膜变化是长期的雌激素刺激所引起。临床上常出现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不孕等。
        1、单纯增生:镜下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同时增生。腺体大小不一,轮廓较平整,腺上皮形态与正常晚期增殖期子宫内膜相似,腺上皮细胞无异型性表现。
        2、复合增生:少数复合增生可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影响预后。镜下检查病变区腺体增生明显,腺体拥挤,背靠背,间质明显减少;腺体轮廓不规则,弯曲或锯齿状,或形成腔内乳头;腺上皮细胞无异型性。标本中常可同时混有正常、萎缩或其他类型增生的子宫内膜。  
        3、不典型增生
        病变限于子宫内膜腺体,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是诊断的关键。按病变的程度,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在重度不典型增生中,癌变率可达30%~50%。
镜下检查,病变区腺体增多,间质减少,腺体轮廓不规则。腺上皮细胞出现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细胞核增大变圆,不规则,核仁明显;胞浆丰富嗜酸性。
    轻度:腺体轮廓稍不规则,腺上皮细胞异型性轻微。   

    重度:腺体轮廓明显不规则,分支状,腺腔内可有出芽或乳头状结构;腺上皮细胞异型性明显。   

    中度:病变程度介于轻与重两者之间。   

    不典型增生对孕激素治疗反应好,病人年龄较轻,治愈后怀孕者亦不少见。
      (五)内膜分泌反应欠佳
        由于黄体发育不全或过早萎缩,子宫内膜受孕激素量不足的影响发生的形态改变。临床可出现经前少量出血、功能性出血、不孕、早期流产等。镜下检查有不同的形态变化:有的表现为腺体与间质不同步;有的虽为同步,但其分泌状态落后于月经周期3~4天;有时同一内膜组织出现不同时期的增殖期与分泌期腺体等等。病理医生一般进行描述性报告,临床医生可结合基础体温、月经周期,取内膜时间等多种因素分析及诊断。
       (六)延迟或不规则脱落 

   由于卵巢黄体萎缩不全,持续分泌孕激素,造成子宫内膜脱落不全。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在经期第5~6天取内膜活检仍可见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轮廓呈星芒状皱缩,腺上皮胞浆减少,常混有早增殖期和再生小腺体。

        流产,宫外孕、滋养细胞肿瘤等使体内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存在时,可持续分泌孕酮,内膜亦可出现不规则脱落。

        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病变,可以妨碍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造成月经延长或不规则脱落。
四、避孕药、宫内节育器与子宫内膜变化

       (一)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有雌-孕激素配伍型、低剂量孕激素型、孕激素埋植等多种剂型,均可导致子宫内膜萎缩的改变。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的出现,与用药时间长短、用药剂型、用药方法(周期或序贯)、药物成分、药物作用强度等均有关。

        应用雌-孕激素复方制剂,子宫内膜厚度变薄,腺体狭窄,腺腔变宽,腺上皮萎缩成立方状,核分裂相少见,表面上皮纤毛细胞数量减少(图4-12)。药物中孕激素成分多时,间质可出现蜕膜前变化,不规则地出现水肿。

         应用纯孕激素药物,由于大剂量孕激素的影响,出现梭形间质细胞,而造成“假肉瘤样”(pseudosarcomatous)变化。间质纤维样,螺旋动脉退缩,静脉不扩长,血栓造成灶性间质出血坏死,临床可出现突破出血(图4-13)。

        低剂量孕激素药物应用时,50%的人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变化与用雌-孕激素复合制剂者相似。60%的应用者在开始用药三个月内可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用药6个月后,大多数子宫内膜开始出现萎缩的改变,不规则出血停止。

         

  (二)宫内节育器

        受宫内节育器压迫的子宫内膜,内膜压扁,可有坏死,脱落,表层内膜常见急性炎性反应,可见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浆细胞渗出。急性炎症反应消失后,子宫内膜呈轻微的无菌性慢性炎,可见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或嗜酸性白细胞。受压处的腺体分泌较差,间质出现纤维化。
        含铜宫内节育器有时炎性反应稍重。积蓄在子宫内膜表面的铜离子起化学作用,通过影响子宫内膜酶系统和降低甾体激素受体水平,延长宫内节育器使用时间。

        含孕激素的宫内节育器对子宫内膜局部产生影响,在与宫内节育器相邻的子宫内膜处常见萎缩性改变,包括腺体数量减少,增殖期腺上皮高度下降,间质蜕膜样反应,间质中毛细血管数减少等,失去了正常子宫内膜周期的同步改变。孕激素主要积蓄于子宫内膜表面上皮、节育器附近的腺体、间质及毛细血管壁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