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1例ICP患者与对照组91例正常妊娠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的比较及新生儿体重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ICP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影响围生儿预后。
【关键词】 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围生儿预后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osis of pregnancy,ICP)以胆汁淤积为特征,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胎儿窘迫,导致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围生儿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尽早诊断ICP孕妇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作出适当处理,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病残率。本文通过对病例的配对对照回顾性分析以探讨ICP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2~2006年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符合ICP诊断标准的孕妇91例为ICP组,年龄22~44岁,平均27.5岁;孕周31~41周,平均37.5周。91例正常孕妇配对选择病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27.1岁;孕周33~42周,平均孕周38.7周。ICP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及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ICP诊断标准 采用1999年《中华妇产科学》ICP的诊断标准[1] :①妊娠期出现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②总胆汁酸水平、甘胆酸水平显著增高,最高达正常的100倍。其异常可早于皮肤症状,成为敏感的诊断指标。③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④可伴轻度黄疸,血清胆红素为2.0~19 μmol/L。⑤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呕吐、食欲不振等。⑥分娩后瘙痒、黄疸消退,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1.3 肝功能检测方法 采取孕妇空腹静脉血4 ml,采取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ICP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的比较 ICP组的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略)
2.2 ICP组与对照组分娩方式的比较 ICP组59例行剖宫产术,剖宫产率为64.83%,对照组30例行剖宫产,发生率为32.97%,ICP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分娩方式的比较(略)
3 讨 论
3.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妊娠期特有并发症,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5%,对胎儿的危害性已引起了产科医生的重视。国外报道的ICP孕妇胎儿窘迫发生率为20%~35%,早产发生率为19%~60%,围生儿死亡率为1%~11%。我们的研究显示,ICP患者的并发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35.16%,早产发生率28.57%,围产儿死亡率为1.10%,发生率均较高,且病变的程度与胆汁酸有关。
3.2 在ICP孕妇,血清胆汁酸升高,高浓度的胆汁酸不断沉积在胎盘绒毛膜引起血管痉挛,绒毛间隙变窄,影响胎盘血流灌注,宫缩时绒毛间隙血流急剧下降和中断,使ICP孕妇的胎儿因血氧分压明显下降,而胆汁酸中的牛磺酸能引起心肌收缩率降低,搏动停止。ICP由于胆酸盐沉积于肝内胆管,影响胆红素排泄导致血清胆红素增高,胆红素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加重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从而引起各种围生期并发症。
3.3 由于ICP患者胆汁酸水平增高,对胎儿危害极大,尤其围生儿,因此血清胆汁酸水平的检测对早期发现和治疗胆汁淤积症,降低围生期并发症意义重大。ICP的胎儿宫内死亡率常是难以预测的猝死,为防止胎儿突然发生意外,在降胆汁酸的同时,根据ICP中胆汁酸的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及分娩方式终止妊娠至关重要。由于ICP孕妇胆汁酸一般于妊娠30~32周后开始上升,至妊娠40周达高峰,胎儿常不能耐受宫缩时的缺氧环境,因此对病情较重的ICP孕妇宜在34~35周左右择期行剖宫产术,不宜等到出现宫缩时才考虑终止妊娠,更不能进行阴道试产,这样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及围生儿死亡率。由表2可以看出ICP孕妇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ICP对胎儿危害较大,因此了解ICP的围生期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适时终止妊娠,放宽剖宫产指征可减少ICP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