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口服避孕药:革命性的避孕方式。

  避孕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绝育术、宫内节育器(IUD)、屏障避孕法、自然避孕法等5种。近年来随着高效安全避孕方法的出现,绝育手术使用逐渐减少。IUD使用人群以已育女性为主。屏障避孕法是目前在我国使用较多,但舒适度欠佳,且其主要功效在于防止性传播疾病,是非固定性伴侣常规避孕的最佳选择。自然避孕法因失败率高而不建议采用。

  药物避孕法包括口服避孕药、避孕针、皮下埋植药物等。紧急避孕药可能最为公众熟悉,其在我国存在严重滥用现象,事实上其有效率仅约90%,频繁使用会引起月经不调,危害女性健康,故只应作为避孕失败补救措施,不能用于常规避孕。

  上世纪60年代问世的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则与之不同,具有效果肯定、安全性好、作用可逆等优点,并有很多避孕外益处,是育龄女性常规避孕首选方式之一,特别适于年轻和未育人群。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数据,在坚持和正确使用情况下,COC避孕失败率仅为0.3/100人-年。此外,COC可由女性自行掌握使用或停用,使之成为人类避孕史上的一次革命。

  过去50年来,短效COC的主要改进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减少副作用、改善服药依从性,表现出3个发展趋势。

  1,雌激素剂量降低而避孕效果不变,因而雌激素可能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也已被降至最低。新型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含量对人体非常安全。

  2,孕激素成分不断更新,从上世纪60年代的炔诺酮和甲地孕酮、70年代的左炔诺孕酮到80年代的去氧孕烯和孕二烯酮,其孕激素活性不断增强,而雄激素作用不断减弱。特别是近年开发出新型孕激素屈螺酮,它是17α—螺内酯衍生物,与以往人工合成孕激素不同,与天然孕酮有相似药理特性,即抗盐皮质激素和抗雄激素作用,所以不但避孕效果良好,还避免了水钠潴留、痤疮、引发消极情绪等副作用。

  3,包装和服用方法不断改良,更加方便使用。

  “一专多能”:复方口服避孕药的其他应用。

  研究表明,现代口服避孕药除有非常可靠的避孕效果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功能。

  1,治疗某些妇科疾病。例如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多囊卵巢综合征、高促性腺激素闭经等。

  2,治疗痤疮,控制体重。如前所述,屈螺酮炔雌醇片(优思明)含新型孕激素屈螺酮,它具有抗盐皮质激素和抗雄激素作用。前者可防止液体潴留引起的体重增加和水肿,后者可明显改善痤疮。

  2005年,阿切尔(Archer)等一项随机前瞻对照研究评价180例绝经后女性屈螺酮0.5mg+E2 1mg激素疗法的益处,提示屈螺酮使受试者在一年后平均体重降低1.2kg(P<0.001)。

  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安全性:走出认识误区

  目前COC是欧美国家女性主要避孕方法,应用普及率达30%-50%。但在我国2.54亿已婚育龄女性中,仅1.69%使用COC避孕。公众、甚至某些医务人员对COC安全性存在误解,可能是COC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

  对胎儿的影响 1990年,布拉肯(Bracken)等分析12项前瞻性研究,评估女性妊娠早期误服COC后,其婴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缺陷和肢体短小缺陷的风险。结果提示,妊娠早期服用COC同新生儿生理缺陷间无相关性。

  与肿瘤的关系与有些人误认为短效COC引发某些妇科肿瘤恰恰相反,上世纪80年代即证实,COC能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其机制可能是小剂量雌激素防止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孕激素则可使内膜转化、脱落,从而达到内膜保护作用。2006年上海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204例新诊断子宫内膜癌病例和1212名健康对照者。结果表明长期使用COC者子宫内膜癌风险显著降低。

  COC对卵巢癌也有对抗作用。2002年,博塞蒂(Bosetti)等分析了1978-1999年英国、希腊和意大利6项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2768例卵巢癌患者和6274例对照者。结果表明,COC使用者与从未用过COC者发生卵巢癌的比值比为0.66,服用时间越长,保护效应越明显。

  学术界对乳腺癌与COC的关系尚存争议。2002年以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在长期使用和目前使用COC的女性中,乳腺癌风险并未增加。此外,尽管有研究提示长期服用COC可能增加宫颈癌风险,但目前研究多存在设计局限,未排除HPV和性行为感染这一重要混淆因素,尚待明确。

  生育功能 COC是一种可逆避孕法,停药后生育能力可恢复。其不但不降低女性生育功能,相反可通过3方面机制保护生育功能:① 避孕效果可靠,使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降低;② 有效的抑制排卵作用使异位妊娠风险降低;③ 对宫颈黏液的抑制作用可阻止下生殖道感染上行、减少盆腔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