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子宫;腺肌瘤;肌瘤;超声检查;诊断,鉴别
子宫肌瘤是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其中含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向肌层内异位生长,局限于子宫肌层的一种病变。两者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及常见病。在35岁以上的妇女中子宫肌瘤发生率约占40%[1]。近年来,子宫腺肌症发生率、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常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导致不孕。两种疾病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差异,因此两者的鉴别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007年9月收住院患者,子宫肌瘤82例,子宫腺肌症45例。年龄26~51岁。
1.2 方法 使用日本ALKSSD-1700型彩超,探头频率3.5MHz。SONLINE Adara,阴道超声,探头频率5.0MHz。 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平卧,于耻骨联合上作纵、横、斜切,反复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肌壁回声、肌壁厚度及有无肿块,肿块位置,边界清及有无包膜,内膜线居中或移位。彩色多普勒探测血流情况。部分患者过度肥胖显示欠清时,再嘱排空膀胱行阴超对比检查。
2 结果
2.1 子宫肌瘤声像图 大部分子宫增大甚至大于儿头,或局部隆起,形态失常,切面内见圆形等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子宫内膜受压偏移。团块可在浆膜下、肌层内、黏膜下、宫颈内。以肌壁间最多见,肿块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呈多样性不均匀,后部回声多有衰减现象。CDFI:团块周边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内部见较丰富棒条状血流。
2.2 子宫腺肌症声像图 子宫均匀性增大,形态饱满,子宫切面内见肌壁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以后壁增厚多见,回声不均匀,呈粗糙光点回声增强,部分子宫见局限性低回声或高回声区,边缘不清、欠规则,子宫边缘区可见小无回声区,子宫内膜线大部分偏移,部分合并有卵巢巧克力囊肿。CDFI:病灶区内血流少,见稀疏的短条状血流。与手术病理对照,超声诊断82例子宫肌瘤,病理证实80例,符合率为97.56%,2例前壁局限性隆起低回声腺肌瘤误诊为肌瘤。超声诊断45例子宫腺肌症,病理证实42例,其中3例为子宫肌瘤,符合率为 93.33%。本组超声诊断45例子宫腺肌症内合并有子宫肌瘤11例,病理证实14例。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鉴别并不很难,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要注意:①病史:腺肌病常为继发性、周期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但也有20%患者无痛经[2]。子宫肌瘤则以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为主。②子宫肌瘤是由平滑肌增生而成,其中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典型的子宫肌瘤是一种实质性球形肿块,表面平滑,肿块外有一层假包膜,由肌瘤周围肌纤维束和结缔组织构成,包膜与肌瘤间连接疏松,因此肌瘤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子宫内膜侵入肌层所致,弥漫或局限性分布于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及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故周围无假包膜,与子宫肌壁间无明显界限。局限型腺肌症多呈强回声,光点粗糙不均匀,无球体感。③部分子宫腺肌瘤呈低回声局部隆起型,其边界清,形态规则,向表面隆起者,与子宫肌瘤易混淆。通过彩色多谱勒血流方面探测,子宫肌瘤团块周围血流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内部呈条状、短棒状血流较丰富,而子宫腺肌症病灶内稀少,见少许点状、短棒状血流信号,局限性病灶周围未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环绕信号。④子宫腺肌症合并有肌瘤,子宫均较大,病变区可见有包膜的低回声团,CDFI:低回声团周边有环状或半环状血流包绕。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子宫的切面形态与结构,显示子宫切面内的病变,在实际操作中,只要了解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不同的形成原因,掌握超声图像的鉴别要点,就能降低误诊率。了解肌瘤的大小、部位和内膜的关系,可以决定治疗方法与手术方式。如果肌壁肌瘤不包绕子宫内膜,可提示有希望进行肌瘤剔除手术,若显示黏膜下肌瘤时,则提示剔除手术是困难的。而腺肌病病人,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则可行保守治疗或手术等。随着超声诊断的技术不断提高,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的应用,使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符合率不断提高。也是诊断子宫病变的首选方法,它具有无创伤,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减轻病人痛苦,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又可用于保守治疗患者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