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常见的肿瘤之一,但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卵巢恶性肿瘤的5年存活率仍比较低,徘徊在25%~30%,随着宫颈癌及宫体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卵巢恶性肿瘤已成为妇科恶性肿瘤中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1, 2]。MRI具有多方位、 多层面成像 ,并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等特征 ,可较好显示卵巢正常解剖及异常病变 ,在卵巢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作用十分重要。MRI的主要优势在于对肿瘤结构的描述及分期的判断 ,提供肿瘤与其周围正常组织间的高对比分辨率 ,对手术前评估手术难度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增强扫描和SPAIR系统的应用,使MRI可提供更多的信息 ,为卵巢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3]。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8月至2009年9月间拟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3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9岁,最大为71岁,平均年龄为50岁。主要表现为经期腹部疼痛或下腹部肿块、 附件压痛、阴道流血、进行性消瘦、月经紊乱。盆腔内有质软或硬、边界清或不清的包块,部分患者腹水征阳性。也有部分病例无临床症状,均经B超检查考虑为盆腔恶性肿瘤。
患者术前均在我院影像中心室行MRI检查。检查前患者取仰卧位,适量饮水(约300ml)。MRI检查采用GE Signal 1.5T 磁共振成像系统(Signal MR/i GE Medical systems),相控阵线圈(TORSO)。平扫采用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FOV:28~36;层厚/间距=5mm/1mm。T1WI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参数为TR/TE:MinFull/350~550ms,矩阵256X192~128/2NEX。T2WI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扫描参数:TR/TE=3000/108ms,矩阵 320X224/4NEX。2例患者同时应用动态增强扫描,增强前后行扰相梯度回波(SPGR)序列扫描,扫描参数为TR/TE=80~150/Minimun,矩阵256X192~224/1NEX,反转角(FA)为80?。团注、屏气18~24秒,釓喷酸葡胺盐(Gd-DTPA,0.2ml/kg,3ml/s)后立即行SPGR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成像。2例患者同时行常规增强SE序列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MRI检查与手术间隔 1~18天 ,平均5天。病变由卵巢癌根治术(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二次探查术)和术后病理证实 , 31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29例确诊为卵巢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包括:卵巢腺癌18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3例,透明细胞癌2例,颗粒细胞癌1例,Krukenberg’s瘤2例,卵巢腺癌术后复发3例。2例确诊为粘液性囊腺瘤,为良性肿瘤。
  2  结果
  2.1  卵巢癌的MRI表现
  MRI上显示单侧或双侧卵巢区实性(8/29)或囊实性( 21/29)肿块。原发部位肿块表面形态不规则,其内囊实混杂,实性成分不规则,多呈等T1稍长T2信号,与囊性交界面模糊(图1A、1B)。增强后病灶内实性成分强化明显。7例患者伴有明显腹水,呈长T1长T2信号;14例腹膜转移表现为腹膜表面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种植病灶,在大量腹水的衬托下MRI上还可以显示大小约为0.4~0.8cm小结节状突起(图2)。17例网膜转移及3例腹膜的转移表现为网膜及腹膜的局部固定,增厚的网膜及腹膜呈“网膜饼”样改变(图3)。2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有其典型的MRI表现,即肿块呈现多成分病灶,T2WI上高信号、等信号及低信号成分混杂交替存在,境界不清。其内可见特征性的长T1长T2脂肪信号及不规则钙化斑,增强扫描突现肿块内实性成分,呈“棉絮样”改变(图4A、4B、4C)。3例卵巢癌术后复发病例表现为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卵巢区实性肿块病灶,呈等T1长T2信号改变。伴盆腔内血管广泛迂曲、扩张。其中1例合并大量腹水。病灶内部囊性成分较少见,同Kim等报道一致[4]。

  卵巢癌(图1A,图1B):双侧卵巢类圆形囊实性肿块病灶,实性成分不规则,与囊性交界面模糊。腹腔及盆腔内大量长T2腹水信号,并可见光滑腹膜表面及输卵管区不规则结节状肿块信号。

  卵巢癌(图2,图3):双侧卵巢区囊实性肿块病灶,实性成分不规则,囊实混在,边界不清。大量腹水衬托腹壁表面小于5mm的种植结节。“网膜饼”样转移病灶。

  卵巢恶性畸胎瘤(图4A ,图4B,图4C):即肿块呈现多成分病灶,T2WI上高信号、等信号及低信号成分混杂交替存在,境界不清。其内可见低信号不规则钙化斑,增强扫描凸现肿块内实性成分,呈“棉絮样”改变。
  2.2  卵巢癌的MRI分期 
   根据卵巢癌的MRI分期标准[5](见表2),本实验的MRI分期如下:

  注:3例卵巢癌术后复发病例和2例Krukenberg’s瘤病例无FIGO分期标准,故未纳入。

  3  讨论
  3.1  MRI在卵巢癌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
卵巢恶性肿瘤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占首位,5 年生存率仅约30 %。虽然外科手术以及术后治疗方法有了很多改进,但其生存率无明显提高,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将近3/4的病人作出卵巢癌诊断时多已属于晚期(III期或IV期)。所以卵巢癌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而在Ⅰ期就明确诊断的患者通过常规的细胞减灭术和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 ,其五年存活率可达90 %以上[6] 。所以早期诊断卵巢癌是提高这一致死性疾病生存率的唯一方法。临床上仍把重点放在寻找早期卵巢癌的诊断方法上。MRI对盆腔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7,8]。MRI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很高,本组卵巢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5%(29/31),与文献报道一致,其中两例误诊,病理证实为卵巢粘液性囊腺瘤。
  正常卵巢的MRI表现为T1WI上呈均匀一致的中等信号。高分辨MRI 在T2WI上可进一步区分卵巢周边高信号的卵泡和中间稍低信号的基质。绝经前女性卵巢由于其内的多发不同成熟期卵泡存在,可以正确识别[5,9]。一旦卵巢发生癌变,其MRI征象将会发生改变。综合本文29例卵巢恶性肿瘤的MRI所见,提示以下征象有助于定性诊断: ① 肿块较大(常大于4cm) ,常侵犯双侧卵巢 ,多数为囊实性和实性肿块;② 囊实性肿块表面形态不规则, 实性成分不规则,与囊性交界面模糊 ,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③肿块呈现多成分病灶,不同成分境界模糊,其内可见特征性的长T1长T2 脂肪信号及不规则钙化斑,增强扫描凸现肿块内实性成分,呈“棉絮样改变”,此征象一般提示卵巢未成熟畸胎瘤; ④ 结合病史,若MRI表现为盆腔内不规则实性肿块病灶伴盆腔内血管广泛迂曲扩张,同时伴或不伴有腹水,可提示为转移瘤或术后复发。卵巢恶性肿瘤邻近组织易受侵犯及转移,MRI提示转移的征象有:① 原发肿块与受侵犯组织界限不清; ② 受侵犯组织与肿瘤组织MR信号相同; ③ 卵巢癌发生盆腔、腹膜种植转移时出现腹水 ,呈长T1长T2信号 ,腹膜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性肿瘤种植灶,在腹水的衬托下还可显示小于1cm的小结节状突起; ④ 网膜或腹膜转移时表现为网膜及腹膜的局部固定,增厚的网膜及腹膜呈“网膜饼”样改变; ⑤ 淋巴结转移表现为腹腔和盆腔大血管旁实性团块,呈圆形及中等强度信号。
  3.2  卵巢癌MRI分期的应用价值
  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仍以手术病理分期为主 ,即以术中所见肿瘤范围及高危区域的全面评估为基准确定的,但是影像学检查方法已被逐渐建议应用于大多数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最初分期。MRI对各部位的转移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对于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尽管如此,MRI分期并不能取代手术病理分期,存在着分期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对于Ⅰ期、Ⅱ期的卵巢恶性肿瘤估期过低,而对Ⅲ、Ⅳ期者估期又过高 ,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双侧肿瘤紧贴可误为单侧肿瘤 ,而对侧卵巢患有囊肿则易误为双侧癌;卵巢表面纤维素性粘连使外界不清而误为侵犯包膜,而小范围包膜受累则仍可呈较光滑的边界;在判断外侵时,子宫肌瘤导致轮廓不规则不清晰、腹水较少时输卵管难以显示、肿物紧贴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致使无分界及盆壁脂肪组织较少易致假阳性; 子宫和输卵管萎缩、直肠乙状结肠浆膜面小范围受侵、膀胱未充盈及盆壁脂肪较厚可致假阴性; 种植病灶在肠系膜炎性水肿呈现密度升高和腹水沉淀物可致假阳性,小于等于1cm的病灶难以显示则产生假阴性。淋巴结与大于1cm的炎性结节不易区分将致假阳性 ,而小于等于1cm或贴近肿物并在影像上难以分辨者将产生假阴性。
  卵巢癌的治疗方案及疗效和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术前行MR检查可以初步确定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 ,估计手术范围及是否具有手术的可能性。有文献报道[10]卵巢癌MRI分期的准确性为78%,本组中MRI分期的准确性为91.7%(22/24),高于文献报道,可能由于本文例数较少,晚期病例比例多有关。对于期别较早的患者首先做肿瘤细胞减灭术,随后无论肿瘤是否被切净都需辅以化疗或放疗。对切除困难或已有脏器转移的晚期患者 ,可先行化疗,然后再按上述方法治疗。为评价疗效 ,可行二次剖腹探查 ,如复发可行二次肿瘤减灭术[11]。Cotte E等[12]对81例卵巢癌复发和对化疗耐受的患者给予肿瘤细胞灭减术和腹腔化疗联合治疗,明显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卵巢癌MRI分期的报道较少,但是MRI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好等特点,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初始分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