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有明确的癌前病变,而且癌前病变持续的时间很长,一般为8~10年。巴氏细胞学筛查,成为宫颈癌的筛查工具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筛查好的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降低,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仍然是威胁妇女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2008年国家健康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大概有15万,在中国就接近10万,大概占世界新发病率的五分之一,中国每年有3万余人死亡于宫颈癌。
在5月份的北京女医师协会阴道微生态学习班上来自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细胞学室的潘秦镜教授就宫颈细胞学筛查异常结果分析的相关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探讨。
对于宫颈细胞取材及制片失误导致假阴性的问题潘教授讲道:回顾性的研究发现,在细胞学诊断的假阴性病例中,有50%以上的涂片中没有可以诊断的细胞。原因可能主要有三点:1、可能是未取到病变的细胞。2、可能是取到了病变的细胞,但是没转移到载玻片上,所以涂片上没有。文献报道,80%以上的假阴性涂片是因为取材器上取到的病变细胞,随着取材器被丢失了。3、虽然病变细胞转移到载玻片上了,但是涂片的质量很差,影响了细胞学的观察。
接着潘教授介绍了TBS诊断的优点:首先,要求细胞学评估,并报告细胞学标本的满意度,也就是说把细胞学的质量反映给临床,以便于临床对细胞学取材标本的质量改进,也让临床医生对细胞学的报告有充分的、更客观的认识。其次,细胞学的诊断术语跟组织学术语有了相对的一致性,就是说细胞学的诊断结果是可以和组织学的诊断结果来比拟的,是警示宫颈瘤变的发生。第三,要求细胞学的报告中要提出建议,以利于临床医生对病变有进一步的评价。
对于TBS系统潘教授进行了详细解读。首先,TBS系统对标本满意度的评估。在2001年的TBS中,对标本满意度的评估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满意的标本,一类是不满意的标本。在1991年的TBS系统里,把标本的满意度分为三大类。除了满意、不满意以外,还有一类是基本满意。2001年之所以取消了基本满意这个类型,是因为临床医生很难理解基本满意到底是满意还是不满意,但是在1991年的基本满意这一条里,要求如果涂片中没有见到化生细胞或者颈管细胞,就不属于一个满意的标本,而是属于基本满意的标本。
2001宫颈细胞学TBS系统,把细胞学的判读结果总体分为三大类。一类,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者是恶性细胞,主要强调病变的阴性性质。二类,上皮细胞异常,也就是宫颈癌筛查的目的,要找出异常的上皮细胞来。三类,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者是恶性细胞的基础上,在40岁以后妇女的涂片中见到了宫内有细胞。
2001年细胞学对上皮细胞异常的判明,上皮细胞异常分为两种类型,鳞状上皮异常和腺上皮异常。首先,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又可分为三种,即非典型鳞状细胞,非典型鳞状上皮内病变和鳞状细胞癌。非典型鳞状细胞和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比例在3:1左右。非典型鳞状细胞又可以分为不能明确意义和不能除外高度。
TBS要求:既要报标本的满意度,又要报TBS细胞学的判读,还要提出建议。在2006年和2009年的ASCCP中,要求对于非青春期的妇女,也就是20岁以上的妇女,如果细胞学诊断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了,应该做阴道镜的检查。对于青春期的妇女,如果报了低度病变,也需要做细胞学的随访,而不应该去做阴道镜的检查。对于妊娠的妇女,如果细胞学报了低度病变,只要能够保证她不存在更严重的病变,可以六年之内再进行检查。
最后,潘教授对细胞学能够明确识别的病原体和腺细胞异常的分类进行讲解。细胞学能明确识别的病原体包括五类。
第一类是短小球杆菌,过去称它为阴道嗜血杆菌,短小球杆菌能够均匀的分布在鳞状上皮的胞浆中和胞膜上,分布非常均匀,又称它为线索细胞。
第二类细胞学能够明确判读的细菌是放线菌,放线菌形态在涂片中是很特殊的,它中间的部位像棉絮一样,周围有一些肿胀的菌丝,并且粗细很不均匀。可以和纤毛菌鉴别,纤毛菌像发丝一样,放线菌像棉花状,只有周围的部分才生出菌丝来,而且菌丝是肿胀以后形成的,非常不均匀。
第三类是原虫,原虫里能识别的,最多见的就是滴虫。
第四类是霉菌,感染下生殖道的霉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大约占85%以上。
第五类是病毒,病毒里细胞学能够明确识别两类病毒,即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HPV)。
腺细胞异常分为颈管腺细胞的异常和宫内膜腺细胞的异常。
颈管腺细胞异常在2001的TBS中又分为四类,即非典型腺细胞无特殊指定,非典型腺细胞倾向瘤变,颈管原位腺癌和腺癌。
宫内膜腺细胞异常在2001的TBS中只分为两类,即非典型宫内膜细胞和宫内膜腺癌。其中宫内膜腺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交叉比较明显,细胞学给出明确的分类有一定困难。宫内膜腺细胞异常在2011的TBS中分为三大类,这里把未见上皮内病变的细胞或者是恶性细胞,在40岁以后妇女的涂片中见到了宫内膜细胞这一类也划到宫内膜细胞异常中,尽管它不是形态学的异常,而是异常脱落。另外也包括非典型宫内膜细胞和宫内膜腺癌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