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女性,G0,因“残角子宫切除术后,闭经伴周期性腹痛2年”入院。
患者初潮13岁,5-6天/28天,量中等,原发痛经,进行性加重。2年前当地医院诊断残角子宫并宫腔内积血,经开腹手术切除右侧残角子宫,手术记录中描述:子宫正常大小,右侧壁突出一4*3*3cm肿物,于峡部上1cm处切除残角子宫,见残角子宫自峡部借助一通道与宫颈相通,缝合关闭此通道后子宫成形。术后患者持续闭经伴周期性腹痛,每月5-8天,经常需注射哌替啶或吗啡等药物镇痛。曾行宫颈扩张术2次,无明显疗效。残角子宫切除术后半年于当地医院行宫腔镜检查,提示宫腔小,未见输卵管开口。半年前开始口服孕三烯酮。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我院B超显示:子宫4.1*3.7*3.6cm,宫腔内见无回声1.3*1.5*1.1cm,双卵巢、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MRI提示子宫矢状位清楚显示子宫颈,但不能明确是否与残角子宫相通。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不显影,子宫毛细血管及静脉显影,间接勾勒出子宫轮廓。B超监测下探宫腔,探针进入宫腔偏右侧孔道,深约7cm,该孔道与宫腔不相通,间隔约1cm肌性组织。故行剖腹探查,术中纵行切开子宫,宫腔内为巧克力样液体,可见内膜组织,但面积不足2cm2,为盲腔,与宫颈管探针间隔约3cm,无管隙相通。考虑保留子宫无意义,行TAH。术后恢复好。术后病理:子宫下段及宫颈,一侧可见平滑肌结节,内有多灶异位的子宫内膜,符合残角子宫伴腺肌病及结节表面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生殖道梗阻,残角子宫
专家点评并相关知识复习:
残角子宫又称遗迹性双角子宫,由一侧副中肾管下段发育不全形成。根据残角子宫与单角子宫解剖上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I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并与单角子宫相通),II型(残角子宫有宫腔,并与单角子宫不相通),III型(实体残角子宫,仅以纤维带与单角子宫相连)。
关于副中肾管发育异常的分类,美国生殖医学会(AFS)将子宫畸形分为7类,分别为:子宫发育不全(Ⅰ)、单角子宫(Ⅱ)、双子宫(Ⅲ)、双角子宫(Ⅳ)、纵隔子宫(Ⅴ)、弓形子宫(Ⅵ)和乙烯雌酚相关子宫畸形 (Ⅶ)(见下图)。
本例可能是一个II型残角子宫,原发痛经,梗阻的残角子宫增大,形似正常子宫,而引流正常的单角子宫反倒显的小了,于是造成了错切。术后不仅痛经没有缓解,而且闭经了。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于诊断子宫发育畸形具有独到的价值,切除器官前一定要谨慎核对病变侧,即使明确的侧别也有错切的惨痛教训。
子宫畸形分类复杂,所以对子宫畸形的评估特别重要。目前比较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MRI。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检查及同时进行处理也是首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