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是多功能器官,其功能极其复杂,具有物质交换、代谢、防御以及合成功能,是维持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的重要器官,胎盘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及安全。
一胎盘的结构与特点
胎盘是母儿的共同体,缺少自主神经支配,合称为胎儿-胎盘单位。在妊娠6~9周开始形成,孕3个月后完成。母体的底蜕膜和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形成15~30个胎盘小叶(cytoledon)。胎儿面有羊膜覆盖表面比较光滑,母体面由底蜕膜构成,较粗糙。成熟的胎盘直径为16~20 cm,厚为1.5~3.0 cm,重量为胎儿体重的1/6,平均为500~600 g。胎盘有母体和胎儿两套管道各自封闭互不相混的血液循环,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通过胎盘膜进行物质交换。虽然胎盘具有防御功能,但在妊娠的前3个月内,胎盘发育尚不完善,药物、母体中的病原体等均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因而胎盘的屏障作用是有限的,孕期应当远离对母体有害的物质。胎儿胎盘循环血流量大、低血管阻力,主要靠血管活性物质来维持其低张状态[1]。胎盘含有类固醇激素及相应的激素转换酶,包括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也有部分蛋白类激素。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的类固醇的量很少,通过胎盘屏障时被转化为活性较低或无活性的类固醇代谢产物,使胎儿的正常发育不受母体高浓度的类固醇激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只要机体其他部位可以合成的激素都可以在胎盘中寻找到踪迹[2]。
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底蜕膜共同组成的。羊膜下方为绒毛膜的结缔组织,脐血管的分支行走在绒毛膜的结缔组织中,绒毛膜有40~60根绒毛干,附有众多细小绒毛,绒毛干的末端以细胞滋养层铆钉于基蜕膜上。脐血管的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内,构成毛细血管。绒毛干之间有绒毛间隙,底蜕膜形成的短隔伸入绒毛间隙内,此为胎盘隔(placental septum)。胎盘隔将1~4根绒毛干分隔到胎盘小叶中。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含有母体血液开口于绒毛间隙,绒毛浸在母血中。胚胎的成功着床、胎盘形成及生长发育与滋养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侵袭功能密切相关。滋养细胞对子宫内膜组织的合理侵入,是决定正常妊娠的关键,着床后滋养细胞对子宫蜕膜层和肌层血管的进一步侵袭,使子宫螺旋动脉出现血管重铸的生理现象,是妊娠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滋养细胞对子宫组织的侵入过程是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调控的,在人整个妊娠过程中存在有两次侵袭高峰(孕8~12周及孕13~18周)[3]。滋养细胞侵袭行为及其调控因素已成为目前产科学和发育学的研究热点。母-胎界面各种生长因子、胞外基质蛋白和黏附分子共同对滋养细胞侵袭行为进行调控,这种调控行为主要依赖于细胞内各种信号级联反应。调控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各种促进和抑制滋养细胞侵袭行为的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动态平衡保障了妊娠的顺利进展,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就可造成滋养细胞侵入不足或过度侵入,妊娠并发症就会接踵而来。但确切的调控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通过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来引起滋养细胞侵袭功能变化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4]。
二胎盘功能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通常人们归结胎盘有物质交换、内分泌、排泄、防御四大功能,可见其在妊娠中的重要性[5]。
1. 物质交换功能:胎儿在宫腔内基本不呼吸,胎盘完成胎儿肺部的气体交换。氧气、二氧化碳和许多小分子物质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胎盘进行母儿间的交换,由母体供给胎儿所需的营养物质均通过胎盘消化吸收,依靠主动转运和吞饮转运,摄取水分、氨基酸、葡萄糖、脂类、无机盐、蛋白质、抗体、激素及维生素等物质。有人认为,胎盘不仅是胎儿生长发育提供能源的“化学加工厂”。
2. 内分泌功能:胎盘作为能分泌数种激素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其对维持妊娠和胎儿正常发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产科医生的关注。在妊娠第2周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开始分泌,hCG与黄体生成素共同促进母体黄体的生长发育,以维持妊娠。两个月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妊娠第8周人胎盘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 开始分泌,替代hCG,第8个月达高峰,并维持到分娩,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同时促进母体乳腺生长发育。
胎盘在妊娠6~9周开始形成,3个月后完成发育。胎盘产生的激素主要由合体滋养层合成分泌,从妊娠第4个月开始分泌人胎盘孕激素和人胎盘雌激素并逐渐增多,替代了母体卵巢黄体的功能,共同维持妊娠。胎盘还可合成与分泌少量其他激素。胎盘除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胎盘固有激素外, 还有种类繁多的脑肠肽、心血管相关肽、物质代谢相关肽等。
3. 排泄功能:胎盘的排泄功能类似肾脏,胎儿血液中产生的代谢物质,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而排出体外,如尿酸、尿素等。
4. 防御功能:胎盘的防御功能能够阻挡母体血液内大分子物质进入胎儿血循环,一般细菌不能通过。母血中所含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母体血清中的抗体有的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 使胎儿获得免疫能力。
三胎盘功能异常
胎盘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直接影响胎儿宫内安危,导致胎儿缺氧、宫内窒息,甚至死亡。
胎盘的屏障作用十分有限,孕妇用药时,应考虑对胎儿有无影响,一般药物如巴比妥类、氯丙嗪、吗啡、奎宁、乙醚、氯仿、砷剂、磺胺、抗肿瘤药物、抗生素及内分泌素等,都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内,威胁胎儿的安危。
有些病原体如风疹、脑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结核杆菌等能进入胎儿血内或先在胎盘中形成病灶,破坏绒毛,然后进入胎儿血液内,引起病变。
胎盘附着位置异常,发生前置胎盘,当胎盘与子宫发生错位时,出现胎盘早剥;胎盘局部发生病变,出现白色梗塞;还有各种异常形态的胎盘,如双重胎盘、肾形胎盘、马蹄形胎盘,或在胎盘上形成深沟,粘连性胎盘和植入性胎盘,均可使胎盘功能受损,成为产时或产后大出血、子宫卒中、感染的重要原因。
四胎盘功能检测
1. 血清学检测:为传统的检测手段,主要检测HPL和血清雌三醇。血清雌三醇是甾体类激素,经胎儿肾上腺和肝脏由胎盘合成,可直接反映胎儿和胎盘功能。HPL是不含糖的单纯蛋白质,由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分泌产生,是维持正常胎儿-胎盘发育的重要因素,间接反映胎盘功能和胎儿发育。
2. B型超声检测: 观察胎盘成熟度(如胎儿呼吸样运动、胎动、 胎儿肌张力、 羊水量),并进行生物物理评分,上述4项6~8 分为正常, ≤5分为预后不良,所发生的改变是胎盘功能的真实反应;还有脐动脉血流速比值、胎心电子监护无应激试验,必要时做缩宫素激惹试验,均可判断胎盘功能。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胎盘有形态学变化、体积变小、出现梗死或出血灶和C值下降均可作为胎盘受损的早期指标,还可反应胎盘与子宫壁关系。
胎盘在妊娠期的作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改善胎盘功能,纠正宫内微环境,将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