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为大家带来6月4日红房子论坛暨第四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妇产科高峰论坛中乳腺分论坛和新生儿分论坛的精彩内容。
乳腺论坛
李斌教授
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免疫细胞生物学分会副会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研究助理、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访问学者、上海交大医学院上海免疫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余㵑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李斌教授作为调节性T细胞(Treg)相关基础研究的前沿专家取得了突出成绩。近五年主持国家基金委免疫学杰青、重点、面上等基金、承担十二五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在国际学术刊物Immunity, PNAS, Nat Commun., Cell Rep.,JBC, J Immunol cutting edge等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著作3部。在本次论坛乳腺专场上,李斌教授从FOXP3 稳定性与Treg可塑性方面为大家宣讲了淋巴细胞及免疫系统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研究。人体免疫系统是预防、调控内源性及外源性致病因素的重要防线,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与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淋巴系统有密切关系。研究在炎症条件下Treg细胞功能稳定性,T细胞分化关键转录因子翻译后修饰及其相关酶类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及调控免疫细胞功能进而探索研究调节人体免疫预防及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利用单细胞测序和免疫细胞水平代谢检测研究,李教授课题组发现组织特异性Treg细胞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及重要作用,我们期待李教授的原创性、引领性研究会成为基础与临床转化的典范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吴克瑾教授
吴克瑾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乳腺外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常委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她在年轻乳腺癌的综合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今年4月,吴教授举办的年轻女性乳腺疾病个体化治疗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业内获得了强烈的反响。这次乳腺论坛,吴教授再次为我们分享了年轻乳腺癌面临的挑战与临床应对策略。年轻乳腺癌在我国发病比例显著高于西方国家,因而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吴教授探讨了年轻乳腺癌生物学特点,重点分析了年轻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的风险;如何正确把握预防性对侧乳腺切除;卵巢功能抑制的精准应用;辅助治疗期间卵巢功能保护的策略以及妊娠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创新性地提出GnRH受体在乳腺癌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值得重视与思考。
Mitsuru Sekido教授
来自日本筑波大学整形外科学的Mitsuru Sekido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日本乳房整形的现状。日本是开展整形美容手术最早的亚洲国家,日本整形技术因其细腻精致,追求完美的手术原则和审美要求而走在亚洲医学美容的前沿。而在乳房整形方面,Sekido教授有自己独道的见解。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更多的女性接受了乳房切除术,而她们在心理上并不能接受身体上的变化。乳房的重建能够改善她们的生活质量。乳房整形包括部分乳房切除及全乳房切除术后的乳房重建。全乳切除后,可通过扩张器置入后隆胸及自体组织移植进行重建。乳房切除的术式也由改良根治术逐渐转变为皮肤及乳头保留的乳房切除术。自2013年由于日本医保政策的改变,扩张器置入后隆胸的比例逐年提升,全乳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的比例已达半数。Sekido教授在乳房整形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通过大量的手术图片和视频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假体的使用,不同乳房手术后重建方式的选择,及使用不同自体组织移植的一期及二期乳房重建。Sekido教授不断强调解剖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不断打磨医技,从而令医术日臻完美。
吴炅教授
吴炅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同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本次论坛,我们有幸邀请到吴炅教授做题为“乳房再造改变乳腺外科临床实践”的专题报告。随着乳腺疾病的治疗效果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逐步提高,而肿瘤整形愈来愈受到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重视。乳腺癌术后再造有力地提高了患者的自信,促进患者的身心恢复,也预示着乳腺外科的重要发展方向。吴炅教授在乳腺癌术后乳房整形再造方面始终走在国内前沿,在乳房再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次讲座,吴炅教授重点介绍了乳腺癌肿瘤整形技术的分类,如自体组织移植,扩张器假体置放,自体脂肪填充等,以及各类手术方式的要点以及并发症风险,以及肿瘤整形技术需要一个多学科协作,经历一个较长的学习曲线。通过比较国内外乳腺癌肿瘤整形的发展趋势,提示了肿瘤整形是乳腺癌手术发展的一大趋势,需要外科医师不断的学习,实践。
胡国宏研究员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副研究学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国宏研究员今日为我们带来最后一场的精彩演讲。他的研究方向是TGFβ信号通路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机制,尤其是启动溶骨导致乳腺癌骨转移。他的课题组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及动物实验等证实DLC1的沉默增强转移性细胞对TGFβ刺激的反应,由此抑制TGFβ刺激后SMAD3磷酸化,同时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转移。此外,转移性细胞通过上调miR-182表达逃避SMAD7介导的TGFβ负反馈调节。胡国宏研究员与我们分享了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揭示TGFβ调控乳腺骨转移的机制,为TGFβ促进乳腺癌骨转移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王颀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省妇儿医院副院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颀教授作为论坛乳腺专场为大家宣讲了遗传性乳腺癌的基因检测与咨询策略。王院长从乳腺癌预防诊治对象的筛选、乳腺癌诊断易感基因选择、遗传性乳腺癌相关易感基因的检测手段途径及相应受益人群、易感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与验证、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结果的临床咨询与回应策略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和环境致癌因素相互的结果,但不同个体即使暴露于相同的环境致癌因素其发病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肿瘤易感性。王院长介绍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多位于常染色体,可以通过显性遗传的方式,从父系或母系传递给后代,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包括外显率较高的突变基因(与遗传性乳腺癌关系密切)和外显率较低的多态性基因(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病关系密切)。王院长指出乳腺癌人群中,家族性乳腺癌占20~25%,遗传性乳腺癌占5~10%,前者普遍认为在一个家族中有2例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患有乳腺癌,后者具有明确遗传基因的乳腺癌,大部分遗传性乳腺癌均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王院长强调BRCA检测是国际上研究较多的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2突变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年轻,双侧乳腺癌比例更高。但中国BRCA检测数据报告国内外差异较大:BRCA1/2基因的突变频率12.8%,40岁以下患者突变频率高27.2%。中国人群有特有的突变热点(新发现突变44%)。他认为采用先进、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验证乳腺癌基因突变位点对中国乃至亚裔人群预防诊治遗传性乳腺癌具有重要意义,王院长的宣讲让我们从基因层面对预防性诊治乳腺癌有了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与学习,为乳腺科同仁的临床及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包士三教授
包士三教授现任悉尼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研究生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免疫病理研究,特别是粘膜免疫、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免疫病理等领域的研究 ,在Science、Journal of Medicine、Infection and Immunity等共发表140余篇SCI论文 。本次论坛,我们邀请到包士三教授做题为“肿瘤免疫研究方向与策略”的专题报告。肿瘤的治疗目前进入到了瓶颈阶段,尤其是乳腺癌的治疗。而肿瘤免疫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为肿瘤的治疗突破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光明的前景。包教授在本次讲座中,重点讲述到免疫对肿瘤抑制的作用。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肿瘤细胞的结局:被杀灭、凋亡、存活。而存活的肿瘤细胞则预示着肿瘤的发生起始。免疫是肿瘤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包教授随后以胃癌为例,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于肿瘤的意义,并强调研究不能仅局限在单个的因子,而是在其上游、下游的因子一并探讨,分析一个完整的通路。他认为,肿瘤研究的思路是相同的,胃癌的一个研究思路同样可以在妇科肿瘤以及乳腺肿瘤中借鉴。
新生儿论坛
汪吉梅:极/超早产儿产房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早产儿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汪吉梅教授不仅是今天新生儿分论坛的坛主,也是今天的嘉宾之一,她为大家带来了新生儿领域关于极/超早产儿产房管理方面的精彩演讲。汪主任提到,随着二胎放开,高龄产妇增加以及辅助生殖的发展,使极/超早产儿出生增加,提高其救治成功率是需被突破的重点。她强调产房黄金1小时的早期处理对早产儿的肺脑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治疗的前移,即将各类治疗移至产房对新生儿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极/超早产儿面临着体温、呼吸、高氧损伤、脑损伤等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汪主任向我们分别讲解了国内外专家以及自己工作团队的临床处理方法,如全方位体温管理、早期稳定肺泡打开、合理规范用氧,延迟脐带结扎稳定心肺脑血流,团队合作提高效率等。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她认为微创PS应用更有前景。若对25-28.6W早产儿使用,其生后72小时内需要机械通气明显降低。她还与我们讨论了UCM可否作为DCC的替代,结论是不需要复苏的早产儿可实行DCC,需要复苏的行UCM。参照美国儿科产房团队合作质量改进,汪主任提出为柔弱的新生命护航最重要的还是团队合作,所以我们得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杨琳:新生儿基因病的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治医师,专业从事儿科常见型疾病的临床诊断、分子诊断及遗传咨询。杨琳医生与我们分享了新生儿基因组计划的希望与挑战。新生儿基因组计划,介绍了基因组计划的建立和具体数据分析方法。截止目前儿科医院纳入1514例中已经完成1239例pannel分析,阳性率8.9%,这些均是非常谨慎的诊断。她强调,除非常确诊的病例且数据库已经报道过的病例,其余的均为可疑基因遗传病。他们将确诊病例建立了疾病谱,包括蚕豆病、甲基丙二酸血症、苯丙酮尿症等。研究证实,多种先天性畸形均是由基因突变所致。很多之前的疾病不认识是因为未找到突变的片段。胎儿皮肤组织可以分析突变位点。她提出,代谢方面的功能不良的线粒体疾病,造成了多脏器受累,参与线粒体功能的编码不只是来自核基因组,还可能来自于线粒体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的数据可以给后续是否需要用药物治疗提供数据支持。随后,杨医生有用几个早期通过基因诊断的遗传代谢病病例给我们切实讲授基因病的危害,并介绍了这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她总结,基因组计划建立是非常有临床意义的,早期的基因病诊断利于疾病的早期处理,使更多的遗传病患儿能够有更好的治疗。
俞惠民:新生儿早发感染(EOS)的评估与处理
浙江大学儿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感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俞惠民教授作为今天新生儿分论坛的压轴嘉宾,他为大家带来了新生儿科领域关于新生儿早发感染(EOS)的评估与处理的精彩演讲。感染危及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存活,一直以来都是新生儿科医师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俞教授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定义、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学、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处理方面,详细向我们讲述了EOS。近年来,GBS引发EOS有增多的趋势,死亡率极高,且缺乏特异性的体征。俞教授指出各个地区与医院的EOS病原可能存在差异。临床上,脐血PCT有助于EOS高危儿的诊断,还可指导新生儿脓毒血症抗生素治疗。目前,诊断金标准EOS的金标准还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而分子诊断方法可鉴别病毒性败血症。关于EOS的抗菌治疗,国内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较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谱更广,但是患儿的死亡率以及引起NEC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加,继发真菌感染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需检测血药浓度。最后,俞教授总结了临床上EOS的处理流程。
David Peter Ascher-infectious issue of critical infants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儿科教授,系主任,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Wilford Hall医疗中心的儿科主席David Peter Ascher教授作为本场分论坛的首位开讲嘉宾,首先为我们大家展示了Inova儿童医院的设施,他们为病人及家属提供私人病房,为了丰富家庭支持,他们拥有战略合作伙伴,如Ronald McDonald的家庭室,Jack Nicklaus儿科康复室,三月的无偿服务,Kerrigan’s Korner青少年休息室在五个不同的社区有108个房间,每一个都配备中央团队站和支持空间以允许高能见度和可访问的病人/家属。接着,Dr. Ascher围绕危重儿感染问题与我们深入探讨。他提出抗生素的利用率增加导致产生多重耐药菌的生态压力增加,正确的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适当的持续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和防止出现耐药性。过量的抗生素对感染的治疗是无效的。他还指出减少微生物的耐药性需要团队合作。最后,他与我们分享了迟发败血症的处理指南。
陈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及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早产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超教授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及治疗”为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首先,他以自己课题组10多年的研究发现引出BPD是决定早产儿后期能否存活及生存质量的关键问题。接着他从产前及产后两方面因素详细讲述了BPD病因及发病机理,并提出BPD目前还没有一项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综合防治,早期积极预防、后期积极治疗。研究表明,产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积极预防产前感染可有效预防BPD的发生。陈教授提出BPD治疗的关键措施在于合理呼吸支持、防治感染、营养支持、适当使用激素,将来还可进行干细胞治疗。他还分享了一个超早产儿BPD病例的治疗方案,提示高频鼻导管通气有助于早期撤机。最后,陈教授做出总结,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对BPD的认识不断更新,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方法来将BPD的预防和管理最优化。
朱建幸:早产儿早期呼吸支持和肺保护
针对目前早产儿呼吸支持的核心和热点问题,朱建幸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全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上海医学会围产学会顾问。朱建幸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早产儿早期呼吸支持和肺保护方面相关方面最新进展。他提出在对反复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中,咖啡因对呼吸的支持疗效得到充分肯定,与国外研究的RCT相比,结论相同。FRC和SLI是早产儿肺功能的两个保护机制。朱教授发现最近发表的多中心RCT资料显示LISA可能对发育肺的益处优于INSURE技术。Meta分析显示HFNC对预防和治疗RDS与CP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部分RCT显示CPAP存在包括气漏、CO2潴留以及一定的BPD发生率,个别资料显示nIMV较其略好,特别是最近数年尤其在欧洲,nHFOV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和应用,资料显示nHFOV对早产儿呼吸支持的疗效和对肺的发育的有更少的不良作用。最后,朱教授提出早产儿在进行有创通气时应该遵循肺保护性通气的策略,尽量保留患儿的自主呼吸,保持安静状况下的同步通气功能。部分通气支持有利于缩短CMV的应用时间。在设定参数时应该以患儿的胎龄和体重为基本参照,以实时监测的参数为依据做随时调整,在满足胎龄生理和发育需要的SpO2情况下,能够用尽量低的参数进行呼吸支持。
以上内容由陆效笑、张成强、陈宏亮、张明迪整理,特此感谢各位老师辛苦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