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淋球菌(NG)感染导致的淋病是常见的两大性传播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约有1.31亿人感染CT,7,800万人感染NG。[1]在我国,CT/NG感染呈上升态势,但由于其感染具有隐匿性,易被忽略而造成进一步传播,防控形势严峻。


近日,在深圳召开的“CT/NG感染与生殖健康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陈祥生教授、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WHO妇儿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赵更力主任及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副院长郑和平教授等国内外专家就CT/NG感染防控策略及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全球严控CT/NG感染 早期筛查是关键】


CT/NG感染是影响生殖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图1),长期炎症可导致细胞增殖、组织重塑和瘢痕形成等,CT/NG感染通过减少抗原呈递细胞的数量干扰免疫应答,可能促进HPV、HIV等病毒感染。此外,CT/NG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胎儿/新生儿感染。


赵更力主任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及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生殖道感染问题需要得到临床更多的重视。CT/NG感染对女性生殖健康造成深远影响,可导致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甚至是不孕症、早产流产等。我国《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版)》要求将CT/NG作为孕前和孕早期备查项目。加强育龄期、孕产期人群的CT/NG筛查,对实现优生优育和CT/NG感染防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英国公共卫生署2003年起就启动了全国性CT感染筛查,推荐25岁以下性活跃人群(15-24岁)、危险性行为者、感染者的接触者、男男性行为者每年接受一次筛查或在更换性伴时检测;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CDC)也推荐25岁以下性活跃女性每年进行CT/NG感染筛查。最近一些研究发现,30岁以上女性CT/NG感染率高且呈上升趋势,建议将筛查年龄延长至30岁。


陈祥生教授介绍道:“作为疾病负担最高的可治愈性传播感染,CT/NG感染防控刻不容缓。美、英、澳等国都以在重点人群中开展常规筛查作为防控的主要手段,从而有效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及时治疗感染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为探讨我国有效的CT/NG筛查与治疗模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于2016年在深圳市启动了CT/NG感染综合防治试点项目。作为地方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公共卫生与惠民项目,深圳市率先开展了CT/NG的基线调查和筛查治疗策略的实施,并且采用“1+X”模式(即作为“1”的婚检、孕检人群和性病就诊者是优先纳入的筛查人群;“X”系各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将其他门诊患者、社区高危人群等纳入筛查对象)开展综合防治。期待深圳试点中取得的经验能对其它地区及全国的CT/NG综合防治提供借鉴,进而推动我国的CT/NG感染的有效控制。


【优选CT/NG筛查方法 核酸检测助力精确诊断】


传统的CT检测以抗原抗体检测为主,NG检测以培养法为主,均存在灵敏度低及采样要求高等不足。


诊断技术的进步为CT/NG感染防控带来了重要突破:核酸扩增试验(NAATs)灵敏度及特异性高,结果更可靠,还可简化筛查的取样方式。过去,标本采集通过宫颈拭子或尿道拭子,标本质量至关重要,棉签可能影响检测结果。NAATs对样本采集要求较低,阴道拭子、宫颈拭子和初段尿的标本对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影响不大(如图2)。非侵入性检测方便快捷,不适感较少,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增加了机会检测概率。目前,国际上推荐的CT/NG筛查标本类型为男性首选尿液,女性首选自采样阴道拭子;男性尿道拭子,女性首段尿、宫颈拭子也可接受。


NAATs是《美国CDC性病防治指南(2015版)》及《WHO男性不育标准化诊疗手册》等国内外指南推荐的CT/NG筛查首选检测方法。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发布的《女性生殖道CT感染诊治共识(2015版)》指出,NAATs是目前诊断CT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对女性使用NAATs方法筛查CT感染时,经阴道、尿液取材与经宫颈取材敏感性相符、特异性无明显差异。最新发布的WS 268-2019《淋病诊断标准》也将NG核酸检测列入实验室检查方法,尿液、尿道或宫颈分泌物均可作为核酸检测标本。


郑和平教授表示:“当前,许多实验室仍采用传统的CT/NG检测手段,NAATs尚未普及,这大大影响了我国CT/NG感染防控的效果。NAATs不同靶基因的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cobas® CT/NG检测采用CT双靶基因(质粒/OMP1)和NG靶基因 DR9, 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敏感性高,可保证尿液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上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是CT/NG感染筛查的理想检测方法。”


罗氏诊断cobas CT/NG检测采用NAATs定性检测同一标本中的CT和NG水平,并在每个样本中加入内标,监测检测全过程,搭配全自动操作平台,在确保结果准确的同时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并同时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


 参考

1.https://www.who.int/reproductivehealth/topics/rtis/stis-new-treatment-guidelines/en/#

2.Van Der Pol, et al. J Clin Microbiol. on-li ne ahead of print, 2019


请扫描二维码,欢迎关注


罗氏诊断官方微信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