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jpg

2020年8月8日,第四届东方妇产科论坛微创论坛紧连昨日盛大开幕式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杨浦院区教学楼一楼报告厅顺利召开。

25.jpg


微创论坛学术讲座


华克勤:全程模拟完全开腹环境下的单孔微创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思考

26.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创新开展并分享了全程模拟完全开腹环境下的早期宫颈癌单孔微创手术。微创手术因其腹壁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内外妇科手术所推崇的手术方式。但LACC研究显示微创手术运用于宫颈癌根治术中存在影响患者预后的可能,从而使部分国外的妇产科医生直接放弃了微创手术。本次论坛中,华克勤教授详细剖析微创手术可能导致复发率增高的原因:比如二氧化碳气腹、不严谨的无瘤操作等因素。对此,华教授分享了免气腹腹腔镜技术对于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改良:全程免除二氧化碳气腹,免举宫器,完善无瘤原则,全程模拟开腹环境。目前对于此类手术将要进行的RCT研究会不会在5年后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结论,我们敬请期待。

 

尧良清:复发卵巢癌肠道转移的处理

27.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尧良清教授分享了复发卵巢癌肠道转移的手术视频。尧教授首先指出,卵巢癌作为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难以早期发现,在诊断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中,90%已存在肠道转移,五年生存率不足10%,而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的关键方式。因此,若能很好地处理肠道转移病灶,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将达到50%。其次,尧教授通过视频形式分享了减灭术后化疗后1.5年复发的案例,该例患者的骨盆已呈冰冻样,而对于卵巢癌的复发手术,实现R0手术是非常具有挑战的。教授首先凝切直肠上动脉,切开直肠系膜,通过骶前间隙打开侧腹膜,得以暴露髂血管和输尿管,完整切除了复发肿瘤并行肠管吻合术。对比了妇科和外科医师对于直肠乙状结肠肿瘤处理的不同方法,分享了妇科医生独立完成肠道手术的技巧及经验。极具挑战的精彩手术演示,给临床医师带来新的妇科手术理念。

 

刘开江:腹腔镜下腹主淋巴清扫相关问题

28.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与我们探讨了腹腔镜下腹主淋巴清扫相关问题。教授首先肯定了腹腔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指出腹腔镜手术让妇产科医生清楚了盆腔各种脏器的解剖结构,明确了盆腔淋巴结走形,利于医师的成长。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难度大,术后乳糜漏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掌握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指征至关重要。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难度大,不同种类的妇科恶性肿瘤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要求是不同的。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比较“规范”,仅在术中特殊病理类型以及髂总淋巴有所转移的病人做腹主动脉旁低位淋巴结的清扫。对于内膜癌患者,存在下列情况的患者需要进行高位(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1.分化差 2.特殊类型 3.深基层受损 4.大病灶。对于卵巢癌患者,晚期卵巢癌淋巴转移很常见,一些妇产科医生认为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早期卵巢癌的患者,高位淋巴清扫是必须的。刘开江教授还在视频中分享了腹腔镜下低位,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技巧以及注意事项,尤其提出了倒置镜头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优势。同时提出了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中可能会遇到的5%-10%的血管变异,以及需要关注术后患者乳糜漏问题的处理以及预防。

 

郭晓青:腹腔镜下阴道残端癌手术治疗

29.jpg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郭晓青教授带来了视频分享:“腹腔镜下阴道残端癌手术治疗”患者因宫颈鳞状细胞癌I期于2019年6月行“全子宫切除术”, 2020.06复查LCT提示:HSIL。HPV:16阳性。阴道镜提示鳞状细胞癌浅表浸润。MRI提示阴道顶端小结节。遂予以腹腔镜下的复发病灶的切除。术中,郭晓青教授提出了从前次手术未经处理的“处女地”—直肠腹膜反折入手进行手术将会降低手术难度,然后进行游离输尿管,分离子宫动脉至隧道入口,再行分离膀胱腹膜反折,下推膀胱。术中需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宫旁组织宽度与阴道组织长度进行分离以及切除。手术视频展示了阴道残端癌腹腔镜手术的技巧以及注意重点,整个手术耗时短,一气呵成,各个“关节点”重点突破。

 

刘晓军:达芬奇单孔机器人下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

30.jpg

上海长征医院刘晓军教授带来了视频分享:达芬奇单孔机器人下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单孔机器人手术一向是妇产科微创手术的重点难点。此病例为40岁的早期卵巢癌患者,术前影像学提示:右附件区病灶9.3*7.3cm。手术先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刘晓军教授在分享中提到:机器人手术下清扫淋巴结非常舒适以及顺畅。术中切除子宫过程中因内异症,有少量出血,但很快进行了止血,手术视野非常清晰。随后进行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对于大网膜的切除,刘教授分享了倒体位机器人手术的技巧:紧贴横结肠向左右切除大网膜。切除胃大弯处大网膜时,尽量保留胃大弯处血管等。但也存在因为机器人的视野放大倍数较大,术中视野比较局限会带来一系列手术难点。

 

孙静:V-NOTES手术的难点与体会

31.jpg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孙静教授与我们分享了V-NOTES手术的难点与体会。孙教授总结了V-NOTES手术的四大难点:1.种类局限:比较倾向于选择双侧附件切除术等手术类型,不适合盆腔重度粘连以及前入路手术患者,比较适合后入路的盆底手术患者。2.入路建立困难:后入路建立困难,但找准解剖位置后,也可以实现“1分钟入腹”的快速手术入路建立。3.视野局限。4.操作困难:孙静主任向我们分享了各种手术技巧,如针对不同切口进针,出针方式等。但V-NOTES仍具有显著优势:如疼痛较轻,体表无痕,术后康复迅速,皮下气肿少,术后病率明显减少。适合年长不耐受大手术者,经腹操作困难,多次手术史造成前腹壁粘连严重等患者,更符合无瘤原则。在V-NOTES的难点以及优势的权衡中,妇产科精英们不断历练自己的手术技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进妇产科微创手术的发展。

 

朱芝玲:多学科联合诊疗DIE

32.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朱芝玲教授分享了 “多学科联合诊疗DIE”的视频。朱芝琳教授带来的多例DIE患者的多学科治疗,其中一例泌尿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因异位灶反复性出血,瘢痕纤维化,压迫与侵蚀输尿管,引起输尿管功能损伤。术中请新华医院张良主任上台会诊,手术过程流畅,尤其是对输尿管入膀胱处的造瓣的处理,预防反流,同时也能避免术后狭窄,仿造了正常的输尿管移行至膀胱的结构,着重术后功能的恢复。同样在另外一例切除直肠阴道膈病灶术中请长海医院邢俊杰主任上台会诊,手术过程着重强调完整切除病灶以及减轻术后并发症,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解剖位置,有助于恢复术后功能。术前肠镜评估以及术中外科评估,对于术中是否肠道需要端端吻合或者可直接行病灶削除至关重要。朱芝琳教授提出外科的介入使手术更加完美。多与外科医生交流,有助于打开视野,不做“井底之蛙”。

 

 王育:单孔腹腔镜在妇科疑难病中的应用技巧

33.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育教授讲述了:单孔腹腔镜在妇科疑难病中的应用技巧。王育教授熟稔于单孔腹腔镜在各项妇科手术中的运用,在子宫肌瘤剥除术这一十分考验缝合技术的手术中,王教授分享了各种缝合技巧,缝针,缝线的选择,举宫的配合等。在进行巨大子宫切除手术中,因盆腔活动度受限,单孔腹腔镜手术无助手操作,从而需要充分的视野暴露,充分地避免出血。选择先凝烫双侧子宫动脉而不切断,有助于避免术中出血。先打开阴道前壁,在举宫杯的指导下,在看清双侧子宫血管的走形的前提下进行血管的凝切,明确解剖位置,保护输尿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灶切除手术中,王育教授分享了术中使用纱布进行直肠指检的顶压,使病灶与周围脏器保持张力,有利于病灶的切除的技巧。在单孔腹腔镜的进行淋巴清扫的过程中王育教授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立体概念以及清扫的深浅度,避免血管损伤。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完美体现了“熟能生巧”。利用简单的手术,熟悉手术视野以及手术器械,由简到难,由良性到恶性,建立信心。遵循节奏,循序渐进,逐步探索。

 

易晓芳:生殖道畸形合并腺肌症的处理

34.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易晓芳教授分享了视频:生殖道畸形合并腺肌症的处理。此例患者是一例比较少见的双子宫畸形合并子宫腺肌症以及子宫肌瘤的患者,她同时合并左侧肾缺如。有强烈保留子宫的意愿。易教授在在3D腹腔镜下手术,术中特别强调了对右侧输尿管的保护,保存右侧肾功能。同时术中使用Hamlock进行止血,有助于减少止血时间,使手术视野清晰。易教授在视频结束时也提出了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的规范管理,预防复发。

 

张健:中晚期妊娠合并巨大卵巢囊肿扭转单孔腹腔镜处理一例

35.jpg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张健教授带来了视频分享:中晚期妊娠合并巨大卵巢囊肿扭转单孔腹腔镜处理一例。患者为孕26+4周,腹痛持续,考虑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可能。遂予以腹腔镜探查。术中探查发现卵巢蒂部扭转两圈。术中充分暴露蒂部,完全游离囊肿,予以切除患侧附件。张健教授由此对比了LESS技术与开腹技术在处理妊娠合并囊肿的病例的优劣:开腹手术的创伤比较大,恢复慢,术后比较容易引发流产。LESS手术可以减少镜下操作,对于大囊肿,因为孕期子宫底的上升,附件的肿块更容易接近脐部而拉出子宫进行处理,取标本便捷,遵循无瘤原则。但LESS手术也具有因孕期子宫增大,可操作的手术空间小,手术时间长等劣势。LESS手术为妊娠合并卵巢良性囊肿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王玉东: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争议的反思与前行

36.jp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王玉东教授对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相关争议进一步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他指出,目前宫颈癌腹腔镜手术预后的争议要点主要在于病理类型、二氧化碳气腹、举宫杯,但多中心的纳入以及肿瘤分期和手术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尚有不确定性。为了实现患者的最佳预后,临床医生本着重视争议,直面争议,解决争议的态度做出了对应改善。同时,教授对最新临床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强化,他指出,在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我们应该基于对于疾病的了解,尊重患者自主治疗意愿,合理选择合适的病人和合适的医师。配置先进的腔镜器械,掌握细致的解剖学以及对于无瘤原则的严格遵守是规范化手术的保证,也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因素。基于新的宫颈癌FIGO分期开展的多中心研究数据和真实世界研究的更多数据,有望为临床诊疗提供进一步参考。概念新颖,内容详实,令与会人员进一步强化了宫颈癌的规范化治疗意识。

 

丁景新:免举宫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

37.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丁景新教授基于当下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相关争议为我们分享了免举宫腹腔镜下子宫颈癌根治术,详细介绍了广泛全子宫切除的手术步骤和技术要点,创新应用套扎环牵拉宫颈峡部,较好地模拟了传统举宫杯的牵引效果,可以流畅地下推膀胱和切除宫旁组织,其次,采用袖套缝合形式关闭阴道,进一步避免了肿瘤病灶的外溢。

 

姜桦:当前环境下妇科肿瘤领域微创手术的取与舍

38.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姜桦教授首先回顾介绍了腹腔镜手术的发展历程,并就2018年前后妇科三大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占比进行了对比分析,解释了腹腔镜手术是卫生经济学需求的一部分。强调了腹腔镜的固有优势:解剖清晰、操作精细、出血少、术后下床时间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接着基于NCCN指南,分别就内膜癌、宫颈癌及卵巢癌的微创手术选择进行了分享。总体而言,对于内膜癌手术,首选微创,而开腹手术是宫颈癌的标准术式,女性应该谨慎咨询,综合评估短期好处、预后风险和潜在受益,微创手术可用于卵巢癌的化疗前评估或间歇瘤体减灭术。目前,妇科肿瘤的微创治疗正处于术式争议激荡的时代,我们妇科医师有职责把手术发展地更好,在不断探索中进步,为患者争取最佳预后,目前已经开展的对照试验更是吸引了与会各单位的广泛关注。

 

李玉宏:腹腔镜下广泛宫颈切除术

39.jp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李玉宏教授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广泛宫颈切除术的盆腔解剖结构和手术步骤,尤其强调了子宫动脉上行支的保留是维持术后月经复潮的关键,进一步分享了“”打坎儿井”方式处理输尿管间隙,有效避免了输尿管和膀胱损伤。同时,以阴道内纱布代替举宫器,避免了肿瘤病灶的外溢,严格遵守无瘤原则。教授对盆腔结构的详细描述和盆腔间隙的娴熟运用给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规范开展广泛宫颈切除术后起到了指引作用,得到线上线下的广泛关注。

 

向阳:再论腹腔镜技术在早期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

40.png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的向阳教授带来了主题为“再论腹腔镜技术在早期内膜癌手术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向阳教授从以下4方面与我们讨论了腹腔镜技术在内膜癌中的应用:1)2012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8篇RCT研究和GOGLap2研究证实了腹腔镜在内膜癌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早期内膜癌治疗的标准手术路径。2)关于淋巴结切除的考虑: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研究均显示,对于病灶明显局限于子宫的患者,相比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SLN显影和部分超分期可以增加淋巴结转移的检出、降低假阴性率。为了避免过度治疗,现在更推荐个体化选择性淋巴结清扫。3)年轻患者保留卵巢的问题:需要严格把握指征,选择性保留卵巢安全可行,应充分知情告知,术中检查子宫标本,明确卵巢无肿瘤转移或原发肿瘤;保留卵巢并非改善内膜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唯一方式,术后应用MRT同样可以考虑。4)肥胖患者的讨论:肥胖内膜癌患者不是腹腔镜的禁忌症,反而可能更加适合腹腔镜。5)术中大子宫标本取出的问题:需要完整取出子宫,避免粉碎器或分块导致的扩散,向阳教授介绍了取物袋联合下腹部小切口的方式。最后,向阳教授总结到,丰富的经验给我们以技巧,先进的观念给我们以明智,需要根据具体的医疗条件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正确评估受益和风险,从而实现疗效和安全性的完美结合。


朱兰:MRKH综合征诊治新进展

41.png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的朱兰教授与我们讲解分享了“MRKH综合征诊治新进展”。朱兰教授从MRKH命名由来、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如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方面介绍了MRKH综合征这一罕见疾病。朱兰教授提出在MRKH患者治疗,治疗方面不仅要纠正解剖的异常,更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影响,充分的心理评估。朱兰教授强调非手术治疗可以在患者情感成熟后的任何时间进行,手术治疗最佳时间一般17-21岁。非手术治疗(顶压法)因为安全经济,应为一线治疗方案,应充分告知患者;手术治疗仅针对非手术扩张失败及尽快要求成形阴道的患者。朱兰教授介绍了肠道代阴道、Lap腹膜法(Davydov、Vecchietti)、组织工程学生物补片法等各类阴道成形手术的优缺点,及术后并发症如人工阴道粘膜脱垂的预防及处理。最后朱兰教授提出MRKH综合征患者的生育问题,子宫移植尚在实验阶段,2018ACOG意见更推荐代孕或者领养。


梁志清:子宫颈癌——基于国内多中心数据分析及技术改进

42.png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梁志清教授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报告旨在分享探讨“子宫颈癌——基于国内多中心数据分析及技术改进”。首先,梁志清教授带我们回顾了宫颈癌手术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经验,梁志清教授团队回顾性收集了2008-2014年多中心研究的数据,发现IA1-IB1期,IIA-IIB期患者的存活率与文献开腹手术的生存率相比无明显差异。经过分层分析,他们发现改良经阴道辅助腹腔镜总体生存优于完全腹腔镜手术。梁志清教授指出腹腔镜根治宫颈癌应特别关注无瘤技术;他建议腹腔镜完成淋巴结切除及宫旁组织的离断后经阴道切除子宫,避免完全腹腔镜下子宫颈病灶因举宫而脱落而遗留腹腔。他指出新英格兰文章里面的手术方式是采用完全的腹腔镜下切断阴道方式,这可能是盆腔复发的主要原因。他分享了一些手术细节,如封闭阴道或环扎阴道技术(不触碰技术),术中肿大淋巴结的完整切除,必要时腹腔内化疗药物冲洗,阴道缝合后阴道的冲洗等。最后,梁教授提出过早丢弃子宫颈癌的微创手术不进行确认性试验将损害病人利益,目前国内相关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


宋磊:会阴裂伤与直肠会阴阴道瘘

43.png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宋磊教授聚焦 “会阴裂伤与直肠会阴阴道瘘”,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宋教授提出三分之一的直肠阴道瘘与产科III-IV度会阴裂伤有关,正确的会阴裂伤缝合方法和缝合技术是防止直肠会阴阴道瘘。宋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分娩时会阴裂伤修补术的经验,分娩时一旦发现裂伤应立即修补,最晚修补不超过24小时;超过24小时患者不宜修补,保持伤口局部清洁3-6月后再修补;他介绍了会阴裂伤及陈旧裂伤的正确修补顺序及手术关键步骤,最后,宋教授分享了一例会阴裂伤,直肠阴道瘘合并肛门括约肌断裂修补的精彩手术视频。


凌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手术的功过是非

44.png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主任凌斌教授就 “腹腔镜下卵巢肿瘤手术的功过是非”为主题作出了精彩演讲。目前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也包括卵巢肿瘤;腹腔镜技术具有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弊端,尤其是术中卵巢肿瘤破裂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如畸胎瘤肉芽性/化学性腹膜炎,腹膜胶质瘤病等;恶性肿瘤术中破裂导致穿刺孔种植/转移等。凌教授强调无瘤原则是生物安全重中之重。凌教授指出腹腔镜下肿瘤隔离防护剔除的装置是安全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方法之一。最后凌教授通过手术视频分享了一例全封闭卵巢肿瘤剔除的精彩手术操作。


纪妹:机器人保留生育功能精准手术优势

45.png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负责人纪妹以“机器人保留生育功能精准手术优势”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年轻宫颈癌患者多处于早期,42.4%患者生育一胎或者未生育,有强烈生育意愿。广泛宫颈切除是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纪教授分析比较了腹式、阴式、机器人或腹腔镜广泛宫颈切除等各种术式的适应症。会上,纪教授分享了机器人广泛宫颈切除的精彩手术视频,她提出机器人手术系统具有精细分离子宫动脉、输尿管周围组织、子宫颈周围间隙解剖分离更精准、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易缝合、狭小空间操作更灵活等优点。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机器人组保留生育功能术后妊娠率高于开腹及传统腹腔镜组。纪教授提到,对于术中是否行宫颈环扎术目前仍有争议,而NCCN指南建议保留宫颈组织5mm,以备环扎。最后纪教授认为但因病例有限,术后妊娠率及远期复发有待进一步随访。


孙大为:中国妇科手术快速康复专家共识的解读

46.png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孙大为教授带来了 “中国妇科手术快速康复专家共识的解读”为主题的精彩报告。ERAS,即快速康复,指在围手术期采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具有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心理创伤应激。ERAS围术期管理是加速ERAS至关重要的一环,涉及术前、术中、术后环节。孙教授从术前评估宣教、禁食禁饮及碳水化合物饮料的摄入,精准、微创的理念,疼痛管理、术后抗凝、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等方面概括性地全面介绍了ERAS的重要环节内容。孙教授强调ERAS的开展是多团队合作的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保证团队的沟通,进行总结、及时优化。

 

张蔚:极度肥胖患者vNOTES巨大卵巢囊肿切除

47.png

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张蔚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一例“极度肥胖患者vNOTES巨大卵巢囊肿切除”的精彩手术视频。对于极度肥胖患者,由于皮下脂肪层过厚,腹部切口难以操作,术后恢复慢,综合考虑后采用了vNOTES的手术方式。张教授提出vNOTES经阴道切口扩展性好,有利于较大标本的取出;腹部无切口,满足患者微无创,美观要求;术后恢复快,疼痛感轻,可以避免腹壁切口感染,切口疝等问题,但也存在暴露困难,筷子效应等难点,因此术者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在明确解剖结构后再操作;助手要有良好的配合。


王刚: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显影结果判读与临床应用

48.png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刚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显影结果判读与临床应用”的精彩报告。近年来,腹膜后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思考,早期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率低,切除淋巴结手术风险大,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而淋巴结转移与否是确定分期、制定后续治疗、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此次会上,王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团队进行的子宫颈注射吲哚菁绿荧光显像预测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研究结果。王教授发现95%患者显影成功,其中86%为多区域显影;在多区域显影患者中,该项技术阴性预测值,灵敏度,准确度都达到了100%;对于这些患者,只需切除显影淋巴结(淋巴结阳性再行系统性淋巴结)。王教授总结,ICG荧光显像在子宫上皮性癌淋巴结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显影淋巴结的预测价值较高,提高淋巴结多区域显影率为技术应用的关键。王教授提出未来会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探讨ICG的最佳剂量、浓度、注射方法,提高多区域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显影率等。


康山:不同类型的输尿管膀胱移植手术

49.png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主任康山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不同类型的输尿管膀胱移植手术”,康山教授介绍了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的多种术式,如经膀胱内、外;膀胱腰大肌悬吊术、膀胱瓣成形术等不同术式的手术步骤、优缺点、适应症,并进行手术视频分享讲解。康教授指出不同术式的选择要按照输尿管缺损的范围而定,输尿管损伤修复的关键是端侧吻合,吻合口血循环良好,无张力;输尿管末段需要通过足够长的膀胱粘膜下隧道,相对固定的逼尿肌作为靠背从而重建抗反流机制。


王延洲:vNOTES骶棘韧带悬吊术

50.png

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王延洲教授与我们分析探讨了“vNOTES骶棘韧带悬吊术”的一些体会。他提出骶棘韧带悬吊术是治疗中盆腔脱垂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其引起的臀部及股后区疼痛也不可忽视,其发病率可达到55.4%。王教授认为这可能与穿刺深,尾骨肌表面分离不充分,结扎了尾骨肌表面的神经有关;如果同时缝合4针,可能用了较宽的尾骨肌表面,可能更靠近坐骨棘更容易损伤阴部神经。因此王教授提出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需要正确认识盆底结构,他为我们介绍讲解了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阴部管、阴部内神经等解剖结构。随后,他通过手术视频演示了vNOTES骶棘韧带悬吊术,通过锐性分离建立直肠阴道间隙置入单孔port器,可以清晰地看到肛提肌,骶棘韧带尾骨肌复合体,梨状肌,骶正中静脉等结构,在解剖清晰,暴露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缝合悬吊可以降低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精彩花絮

51.jpg

场外布景


52.jpg

丁景新教授-主持


53.jpg

华克勤教授-开幕致辞


54.jpg

开幕


54.jpg

线下会场现况


55.jpg

分会场主持人


57.jpg

微创论坛志愿者

 

感染论坛学术讲座


据报道,以生殖道感染作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妇科门诊三分之一以上,女性生殖道感染作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到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规范化诊治女性生殖道感染相关疾病,减少由于生殖道感染引起的并发症成为近年来妇科关注的焦点。本次大会感染分论坛聚焦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常见病(包括性传播疾病)的诊疗规范,关注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在下生殖道感染诊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广大女性关注的HPV感染相关疾病以及疫苗的新进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感染论坛有哪些精彩内容吧。


开幕式

本次感染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与上海普陀区妇幼保健院赵欣教授共同进行主持。首先,隋龙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紧接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均通过网络发来了开幕贺词。

58.png

隋龙教授致辞


59.png

赵欣教授主持


60.png

徐丛剑院长贺词


61.png

廖秦平教授贺词


62.png

魏丽惠教授贺词


专题讲座


廖秦平:女性生殖道微生态诊疗及应用的进展

63.jpg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廖秦平教授逐一讲解了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征,总结了阴道微生态与早产、不孕不育、肿瘤及HPV感染的关系,并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微生态的稳定和重建。其中特别提到JAMA最新的文献建议孕期常规行细菌性阴道病筛查。最后,廖教授谈到微生物组的展望,未来希望能借助微生物组预测衰老、预防肿瘤,并鼓励大家更多的关注并加入到女性微生态系统的研究。


安瑞芳:阴道微生态评价专家共识与诊治病例分享

64.jp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瑞芳教授介绍了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及诊治现状,对比国内外阴道炎诊治指南及共识详细解读了目前国内阴道微生态的评价系统和推荐诊断方案及标准。通过分享近期诊治的病例,安教授再现了完整的诊治流程,强调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全面治疗应包括抗菌、修复和恢复三个步骤。最后,安教授展示了自己团队针对阴道生殖道感染的推荐治疗方案,为妇产科同仁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参考。


刘建华:结合临床解读专家VVC共识

65.jpg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刘建华教授对不同类型的VVC给出了对应的详细方案,其中复发性VVC(RVVC)的治疗需分为强化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同时强调个体化及病因治疗。再论阴道微生态,刘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观点为阴道冲洗会影响阴道菌群平衡,不利于微生态的恢复。最后,其再次强调VVC的治疗应精准、规范、足疗程,且遵循完整的抗菌、修复和恢复微生态三步。


陈轶坚:支原体诊疗在不同临床科室的应用

66.jpg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轶坚教授主要介绍了支原体感染在呼吸科和泌尿生殖相关科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目前常用诊断的方法易引起过度治疗,促进耐药产生;支原体感染诊断的金标准需要特殊培养基培养、典型菌落形态与菌落计数相结合。临床上的支原体治疗常选择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及大环内酯类,但需要参考特定的支原体类型对抗菌药物的MIC范围,注意耐药率升高的问题。


高蜀君:BV TV诊治指南

67.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高蜀君教授就临床最为常见的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结合我国和欧美等地最新的指南,对临床中的难点和重点做了详细的解读,尤其是复发性和妊娠期的处理。细菌性阴道病为内源性阴道微生态失调所致,治疗人群包括有症状者、不良孕产史合并BV、围手术期和侵入性诊断操作前,药物可选硝基咪唑类或克林霉素,长方案优于顿服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应该夫妻同治,尽量避免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期及随后的24-72小时禁饮酒精类饮料。


薛凤霞:需氧菌性阴道炎诊治进展

68.jpg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薛凤霞教授讲述了未婚有性生活、使用宫内节育器、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是需氧菌性阴道炎AV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AV并无公认、规范化的诊断标准,临床应用中主要使用Donders的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湿片诊断标准和Tempera的临床特征、湿片特点结合诊断标准。AV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临床上使用卡那霉素阴道栓剂、阴道克林霉素乳膏、莫西沙星等有一定效果。


刘朝晖:混合性阴道炎的诊疗

6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刘朝晖教授指出,生殖道感染是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混合性感染的现状是发病率高、漏诊率高、复发率高。其诊疗难点是大约37%的混合性感染患者未见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导致诊断不准确。刘朝晖教授讲述了混合性阴道炎的现有诊断方法:阴道炎五联检测法、双抗体夹心法、NAAT和基因组学诊断方法。刘朝晖教授认为,对混合性感染实现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对每种阴道炎进行精准诊断。


吴丹:2019年PID诊疗规范

70.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吴丹教授指出,PID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由于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困扰众多女性的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吴丹教授从PID症状及体征、病原学检查、临床PID检查方法包括妇科盆腔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检验、PID诊断标准、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吴丹教授讲述了PID病原多为混合性感染,目前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包括静脉用药和非静脉用药,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性伴侣也需行相应治疗。


魏丽惠:HPV疫苗上市后妇产科临床常见问题解答

71.jp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详见介绍了我国成年女性宫颈癌疾病发病率及HPV感染特点、我国HPV疫苗应用现状。随后对于HPV疫苗是否具有传染性、HPV疫苗作用机制、疫苗接种效果评价、疫苗安全性等方面均详尽解读。同时对于HPV疫苗应用后筛查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最后魏教授认为:中国HPV疫苗时代来临,宫颈癌防治仍重道远,适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筛查策略仍有待提高。


周先荣:如何看待宫颈上皮内病变3分类还是2分类

72.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科周先荣教授对宫颈上皮内病变的分类进行了讲解。根据细胞异型性程度和上皮细胞受累程度,将宫颈上皮内病变(CIN)分为I,II,III。但3分类法容易对CIN发展是否为连续性造成误导,且不同医生对CIN2的判断有个人差异。2014年WHO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将CIN更新为两级分类,即LSIL和HSIL。周先荣教授详细介绍了宫颈上皮内病变两种分类方式的差异及对临床预后的意义,并强调了克隆性增生在宫颈病变病理判断中的重要性。


邱丽华:如何早期诊断阴道残端癌

73.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邱丽华教授指出,阴道残端癌发生率较低,而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继发于宫颈癌术后的。邱丽华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对阴道残端癌的病史与临床检查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应当重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规范化治疗;对于既往因宫颈病变的而行全子宫切除的患者尤其注意术前阴道镜评估;既往无规律宫颈癌筛查者行全子宫切除者,可考虑术前完善HPV、TCT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检测。


汪清:2019ASCCP指南解读

74.jp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汪清教授讲到,最新发布的2019ASCCP指南将“基于结果”转化为“基于风险”,将CIN3+作为风险评估的主要临床终点,CIN3+即刻风险≥4%作于阈值,从而决定即刻治疗,转诊阴道镜或随访间隔时间。2019版不同于之前的指南,是个性化的,是结合当前和既往筛查结果,以及既往宫颈病变治疗情况的综合评估。这版指南在宫颈癌筛查上提出了新的概念,是未来指南制定的发展方向。


张宏伟:外阴及肛周上皮内病变的诊治

75.jpg

外阴病变延续至肛周甚至发展至肛管往往易忽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宏伟教授通过生动的照片让我们提高了对该情况的认识。张教授讲到:外阴VIN病理进展几率较CIN、VaIN更高,对明确VIN1级、年轻女性可采用期待疗法,而病灶超过1年需进行治疗,消融手术中可在充分排除恶性病变的情况下对病灶进行CO2激光治疗。肛周上皮内病变亦可通过阴道镜检查进行辅助检查,激光治疗亦有效。


卢洪洲:中国艾滋病现状及诊治

76.jpg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对目前国内外,尤其是中国艾滋病现状及诊治做了详细的专题报告。卢洪洲教授从最近传染病暴发的经验教训开始,对目前国内艾滋病的年龄、区域分布、死亡率、合并症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展分析。卢洪洲教授建议提高各级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于HIV相关合并症及其高危因素的意识和实施筛查的能力、重视患者自测结果、强调个体化治疗以及推动中国HIV合并症的诊疗优化平台和队列建立。


樊尚荣:妊娠期和产褥期脓毒症的诊断和处理

77.jpg

作为孕产妇四大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感染其重要性被严重低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樊尚荣教授对作为其重症临床表现的脓毒血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大会上樊教授对几例病例进行了汇报和分析讨论,并指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感染需要提高警惕。在脓毒血症发生时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努力,防治重症感染的发生,并指出了妇产科医生需要重点关注的临床操作问题。


李小毛:女性下生殖道低危HPV阳性者的管理

78.jp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小毛教授带来了女性下生殖道低危HPV阳性者的管理的专题讲座。目前我国子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已从对适龄妇女定期筛查的二级预防,提前到对适龄女性进行 HPV预防性疫苗接种的一级预防。然而对已发现HPV感染的患者,针对不同的分型制定不同的诊疗计划非常重要。不同于引起宫颈癌的高危型HPV,低危型HPV可引起寻常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等。李小毛教授强调90%的HPV感染可被免疫系统清除,对于HPV感染者的过度治疗是我们需要避免的。规范化、适度的管理可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获益更多。


武俊青:为什么中国男性不喜欢用避孕套?

79.jpg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武俊青教授针从专业和客观的角度对“为什么中国男性不愿意使用避孕套”这一专题进行了精彩地讲解。武俊青教授从避孕套的历史、避孕套的作用、男性不愿使用避孕套的原因、促进避孕套使用的策略以及避孕套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对于其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性病艾滋病以及多重保护作用进行了专业地讲解。最后,对于促进避孕套(安全套)使用以及正确使用方法提出了有效且详细的策略,提出了“坚持、正确、全程”的主体原则。


周平玉:妊娠期梅毒的管理

80.jpg

上海市皮肤病性病医院周平玉教授就妊娠期梅毒的管理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周平玉教授从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梅毒的典型临床分期、梅毒的诊断与治疗妊娠梅毒的随访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对于妊娠梅毒孕期的监测、婴儿的筛查和随访、产妇的随访、性伴侣的检查与随访、梅毒患者的婚育指导等均提出了详细而有效的策略。


主持人风采和现场氛围

微创论坛

作者:余萌 刘宇 唐晓燕 

审核:陈琪珍


感染论坛:

作者:李燕云,吴聪泉,田谱,张璐,肖晶晶,李泊宁

审核:高蜀君


声明:本文由会务组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