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jpg

继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宫腔镜大会(Global Congress on Hysteroscopy,GCH)2017和GCH 2019学术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第三届全球宫腔镜大会(GCH 2021)在广大妇产科医生的翘首以盼中终于到来!北京时间5月1日晚上10点,GCH 2021以线上的形式正式开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段华教授作为GCH亚太区主席、GCH学术委员会核心成员参与本届大会。同时,段华教授受大会执行委员会邀请,带领团队携手妇产科在线负责本次大会的全程学术报道,为国内妇产科同道带来GCH大会的最新精彩内容!


作者:段华教授GCH 2021报道团队(甘露博士、常亚楠博士、汪沙博士、李博涵博士、安圆圆博士)

审核:段华教授


专题讲座


5月1日,GCH 2021第1天,大会特约报告之专题二是正确认识子宫腔解剖形态与内膜病变,我们聚焦以下主题予以报道。


“正确认识子宫腔解剖形态与病变”专题讲座,围绕如何识别正常子宫腔解剖学形态、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与分类以及其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病变所致子宫腔形态异常的诊治、内分泌功能失调的子宫内膜特征与治疗,以及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宫腔镜特征进行阐述。


一、Carlos Buitrago教授:认识子宫腔解剖与病变——正常宫腔

640.webp.jpg

来自哥伦比亚的Carlos Buitrago教授讲解了对子宫腔形态结构的评估方法,以及正常子宫腔的宫腔镜特征所见。


临床多采用超声检查和/或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与宫腔内病变、子宫腔形态进行评估。超声作为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观察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回声异常以及有无占位病变等。宫腔镜检查是在直视下诊断,不仅能够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色泽与质地,还能够全面观察子宫腔形态和宫颈管内膜改变,克服并弥补了超声检查的局限。


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月经周期的人群中,宫腔镜检查中子宫腔内膜形态、色泽、厚度以及子宫腔容积均具有不同的特征表现。正确识别正常子宫腔解剖形态和子宫内膜的特征差异,是提高宫腔镜诊断水平的基础。


之后,Carlos Buitrago教授展示了大量正常与异常子宫腔形态与特征的宫腔镜图像,结合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正常子宫腔的宫腔镜下图像特征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了应注意区分由于内分泌功能异常所致的子宫内膜形态改变的情况,如功能性子宫内膜息肉、服用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三苯氧胺所致的子宫内膜形态变化,对提高临床医生对正常子宫内膜的识别和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Marco Gergolet教授: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子宫畸形的诊断分类及其对生育的影响

640.webp (1).jpg


来自意大利的Marco Gergolet教授结合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建议,重点讲解了子宫畸形的诊断分类及其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关于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子宫畸形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各有差异。由于诊断方法与参照的标准不统一,也使得现有报道中其在复发性流产与不孕症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较大,但与正常发育的子宫相比,子宫畸形在不孕症与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占比明显升高。


对于子宫畸形的分类,根据2013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与欧洲妇科内镜学会(ESGE)共识,以解剖学改变为基础,结合三维超声检查,将最常见的子宫畸形分为7个主型,即U0~U6型,分别是正常子宫、形态异常子宫(T形子宫、幼稚子宫)、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以及未分类畸形,各主型又根据临床意义的不同分出不同亚型。


Marco Gergolet教授回顾了120篇临床报道中未详细分类的子宫畸形,参照ESHRE/ESGE分类标准,大部分可归类于U1~U5型,强调了对子宫畸形进行标准化分类与实现精准诊断的意义。


640.webp (2).jpg


关于子宫畸形对生育功能的影响,Marco Gergolet教授列举了临床最常见的纵隔子宫并以其为例,结合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讲述了其对生育功能的影响。荟萃分析表明,纵隔子宫增加孕早期与孕中期流产的风险,风险比分别为1.56(95%CI 1.17~2.18)与2.31(95%CI 1.63~3.27),增加早产与胎位异常的风险比分别为2.97(95%CI 2.08~4.23)与3.87(95%CI 2.42~6.18)。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纵隔子宫在不明原因不孕症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0%,患者经手术矫治和纵隔子宫成型术后,长达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自然妊娠率显著提高,60%的患者自然受孕,流产率显著降低;即使需要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患者,其妊娠率及活产率亦明显高于未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三、Jude Okohue教授:病变所致子宫腔结构异常的诊治

640.webp (3).jpg

来自尼日利亚的Jude Okohue教授带来了各种病变所致子宫腔结构异常的诊疗主题讲座。


常见的引起子宫腔结构异常的病变包括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腺肌病、剖宫产切口憩室等,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月经稀发、复发性流产、早产以及胎位异常等。临床常用诊断方法主要有经阴道超声、三维超声、盐水灌注超声、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以及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宫腔镜检查对子宫腔结构异常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


Jude Okohue教授针对子宫腔病变对患者月经和生育力的影响,结合手术视频重点讲解了上述病变的宫腔镜图像特征,如子宫内膜息肉镜下特有的单血管走形、子宫腺肌病患者宫腔镜下异常血管增生及紫蓝色结节样改变等。在治疗方面,结合手术视频介绍了不同子宫腔病变的手术方法,包括冷器械的使用、单极和双极电切镜的使用与操作要点。


四、A. Úbeda教授:内分泌功能失调性子宫内膜特征与治疗

640.webp (4).jpg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A. Úbeda教授针对女性内分泌失调所致临床症状与子宫内膜组织病理特征,讲述了内分泌失调所致子宫内膜改变的定义,即除外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良性子宫内膜表现,在宫腔镜下表现为增厚型、萎缩型与混合型子宫内膜形态,临床表现主要是异常子宫出血,其在围绝经期人群中的发病率约占25%。对于内分泌失调所致子宫内膜功能性改变的诊断,应结合子宫内膜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雌激素受体检测,强调子宫内膜活检与组织学检查在排除癌变/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接下来,A. Úbeda教授以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为主线,分别讲解了年龄、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状态及其治疗建议。病例1患者44岁,月经过多2年伴有潮热和性交困难,分泌期行超声检查内膜厚度5 mm,从月经第15天至24天给予孕激素治疗连续6个月,症状无改善且副作用多,宫腔镜检查显示子宫内膜菲薄,呈萎缩改变,对该例患者建议雌孕激素周期性序贯治疗。


病例2患者37岁,孕1产1,BMI为31 kg/m2,主诉月经过多一年,B超检查示子宫内膜厚度12 mm,宫腔镜检查可见柔软、均匀肥厚的子宫内膜改变。对该例患者建议以孕激素为主的口服避孕药治疗,或选择孕激素宫内缓释系统治疗。


病例3患者27岁,未婚,职业演员,BMI为15 kg/m2,以月经稀发或点滴状月经3年就诊,血清激素检测FSH/LH均低于正常,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 mm,宫腔镜检查见子宫内膜菲薄,呈萎缩改变,该例患者建议口服避孕药治疗。


综上所述,内分泌失调性子宫内膜改变所致的月经异常是妇科常见症状,宫腔镜检查加子宫内膜活检,不仅能够排除子宫内膜结构异常与占位病变,同时可以排除子宫内膜癌变/癌前病变,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A. Úbeda教授特别指出,宫腔镜直视观察到子宫内膜肥厚并非提示子宫内膜增生,但可能是增生的早期改变,具体治疗方案应结合组织学结果选择。


五、Hsuan Su教授:子宫内膜癌与癌前病变的宫腔镜特征

640.webp (5).jpg

中国台北的Hsuan Su教授聚焦于子宫内膜癌与癌前病变的宫腔镜形态特征,并结合大量图像与视频讲述了如何在宫腔镜下识别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经验。


宫腔镜能够直视观察子宫内膜的病变与病灶形态特征,分辨正常内膜与异常内膜病灶,指导对病灶部位定位活检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确定病灶性质和提高诊断准确性提供依据。


Hsuan Su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述了子宫内膜癌的宫腔镜图像特征与诊断经验。通常情况下,正常子宫内膜或良性增生的内膜病灶,宫腔镜下可见内膜呈局灶样隆起、表面光滑、色泽透明/半透明状,可见排列规则、稀疏或稠密不等的腺体开口;而子宫内膜癌或内膜不典型增生病灶,宫腔镜下看到的是局灶隆起的病灶表面粗糙,伴有坏死组织,病灶呈灰白色、不透明,最重要的是在病灶表面很难发现内膜腺体开口。


按照目前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型,“脑回型”与“肾小球型”均为子宫内膜癌病灶的特征改变。Hsuan Su教授通过视频分别对两种类型的病灶特征进行了讲解,“脑回型”子宫内膜癌病灶外观多以息肉样增生隆起为主,病灶表面可见粗大密集的异形血管,难以发现腺管开口,这种病灶形态特征所对应的组织学表现多以高分化型膜癌多见;而“肾小球型”子宫内膜癌病灶外观粗糙,形态松散无规则,典型病灶可见粗大、裸露血管呈“螺旋状”扭曲成团,其病灶形态特征在组织学上多数为中低分化型腺癌。


由于癌变内膜病灶中布满大量粗细不均和分布紊乱的异形血管,借助窄带光成像技术(NBI)或SPECTRA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表面血管的形态分布,不仅如此,特殊光技术还能够更清楚地显示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对宫腔镜下鉴别子宫内膜病灶的性质、指导定位活检具有指导作用。


专家团队


640.webp (6).jpg

段华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镜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秘书长

北京医学会妇科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段华教授GCH 2021报道团队成员:汪沙博士、李博涵博士、甘露博士、常亚楠博士、王祎祎博士、沈明虹博士、郭正晨博士、林琪博士、安圆圆博士、李晓博士、王思睿博士、李雅珠博士。


系列报道

◆GCH 2021 | 段华教授团队:第三届全球宫腔镜大会(GCH)开启,5月1日学术内容精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