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2020年新发病例高达109741例,死亡病例达59060例,宫颈癌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除了接种HPV疫苗外,定期筛查也是宫颈癌三级预防的关键一环。
但国际推荐的三阶梯筛查方法在实践中是否存在一些问题?HPV整合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病的分子基础,它是否可以突破宫颈癌筛查挑战?近日,妇产科在线特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汪辉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有关宫颈癌筛查的相关问题及HPV整合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进展。以下为访谈要点,与广大医生分享。
三阶梯式筛查:我国宫颈癌筛查常用策略
所谓宫颈癌三阶梯筛查,第一阶梯是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或宫颈细胞学(TCT)检查,是三阶梯当中的初级筛查技术。第二阶梯是阴道镜的检查,无论是细胞学异常或高危型HPV病毒感染,在阴道镜观察下看有无异常。第三阶梯是病理诊断,在阴道镜下取宫颈组织由病理科医生做出明确诊断。
新挑战:精准筛查、分流检测亟待突破
但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高危型HPV阳性的患者在行阴道镜检查后,绝大多数没有发现病变,因为从理论上或者经过证实的观点,并不是感染了HPV以后一定会发生宫颈癌,90%以上的病毒都会在两年内清除,小部分会发展成持续性感染,宫颈癌的发生只是“常见病毒感染的小概率事件”。
尽管高危型HPV初筛显示了强大的优势,但我们必须注意HPV检测的目的不是明确是否有高危型HPV感染,而是预测是否存在高级别的宫颈病变,因此如何从常见HPV感染者中甄别出潜在发展为宫颈癌的少数人群是目前宫颈癌筛查面临的一大挑战,而且如何管理高危型HPV阳性患者也给医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我国HPV整合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迎来新进展
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高危型HPV DNA与宿主DNA的整合被认为是宫颈癌变的最大诱导因素。早在2015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院士和汪辉教授的科研团队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结合自主开发的高通量病毒整合筛查技术(HIVID)对HPV的基因整合位点及潜在的基因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他们不仅重新计算了之前报导的一些热门基因整合位点的HPV整合频率,也发现了一些全新的基因整合位点,其中HMGA2、DLG2和SEMA3D是首次发现的中国人群的整合位点,并对HPV的基因整合机制首次给予了回答。这些相关的研究为新的宫颈癌诊治和筛查方法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基于前期自主研发的高通量病毒整合筛查技术(HIVID),马丁院士于2015年,联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浙江龙游地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为期6年宫颈癌筛查队列研究,评估HPV整合与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度,收集了12000例细胞学样本,进行常规TCT、HPV检测,同时进行HIVID。经过6年随访,发现在HPV感染的人群中,有HPV整合的人群发生宫颈高级别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通过HPV整合检测可以对高危型HPV感染人群做到精准化的管理。
HPV整合或可突破宫颈癌筛查挑战
通过高通量病毒整合测序技术分析既能够检测感染的HPV型别,同时也能发现病毒有没有与染色体整合,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通过检测,我们可以建议有HPV整合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没有整合的患者继续观察。未来应用HPV整合检测,可以进行更加精准的筛查和分流。
汪辉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妇产科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