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及西方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是诊疗中的重要环节。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提出了基于多组学数据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随后,国际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简化分型方案,如ProMisE分型及TransPORTEC分型。目前,已有部分关键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意义得到证实并被纳入分型系统,如POLE、TP53、CTNNB1等。BRCA1/2基因突变在卵巢癌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大量研究证实,但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预后价值仍缺少相关研究证据。该研究基于TCGA数据对BRCA1/2突变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一、BRCA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在研究纳入的全部510例病例中,共90例患者(17.6%)存在BRCA1/2突变。BRCA1/2野生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相比携带BRCA1/2突变患者存在更多不良预后因素,如更高比例的非内膜样癌及更多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病例。此外,在BRCA1/2突变病例中,相比于携带BRCA2突变的患者,携带BRCA1突变者存在更多不良预后因素,如高龄、高级别、淋巴结转移、术后残留病灶等。
二、BRCA基因突变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预后意义
生存分析提示,BRCA野生型组相比BRCA突变型组的总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更短。根据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将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后,BRCA突变仅在高级别内膜样癌患者中对预后有显著影响。随后,为避免混杂因素干扰,研究者对这一亚组患者中具有及不具有BRCA1/2突变的两部分人群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所产生的基线特征相似的两个队列,BRCA突变仍对总体生存期有显著影响。
图1. BRCA基因突变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
图2. BRCA基因突变与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患者预后。
目前,BRCA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在卵巢癌治疗方面已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证实,如SOLO-1、PAOLA、PRIMA等,上述多项研究推动了PARP抑制剂在BRCA突变型卵巢癌患者中的应用。然而,目前在子宫内膜癌领域,关于BRCA基因突变的预后价值及与辅助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等研究仍较缺乏。本研究提供了关于BRCA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相关信息,或将对今后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诊疗有所帮助。
然而,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其仍旧存在一些缺陷,如对组间混杂因素的控制仅能通过统计学手段进行、缺少关于患者辅助治疗使用的详细信息等;此外,由于病例数的限制,本文也未进一步对BRCA1及BRCA2的预后意义分别进行讨论。无论如何,该研究对BRCA基因突变的预后价值提供了一定线索,未来仍需要更大规模的数据对其加以验证。而关于BRCA基因突变与辅助放化疗或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则需要未来临床及基础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内容来自Elsevier合作期刊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GOCM)
第一卷第一期以Research Paper发表的“BRCA1/2 mutations and survival of high-grade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 ScienceDirect"
DOI: https://doi.org/10.1016/j.gocm.2020.10.006
引用格式:Dai YB, Wang JY,Zhao LY,Wang ZQ. BRCA1/2 mutations and survival of high-grade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 ScienceDirect. Gynecol Obstet Clin Med. 2021; 1(1), 19-24.
作者简介
王志启 主任医师 副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专业委员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研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项。
戴一博 研究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已发表SCI文章3篇,核心期刊文章1篇。
戴一博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