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至12日,2021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及癌前病变治疗与生育及免疫功能保护新进展学术会议,暨第六届辽宁省免疫学会妇产科基础与临床免疫分会学术会议,暨沈阳市运动医学协会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论坛以直播间与远程视频会议相结合的形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辽宁省免疫学会和沈阳市运动医学协会主办,由辽宁省免疫学会妇产科基础与临床免疫分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

 

1.jpg

 

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妇科的众多专家作大会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收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欢迎式

 

9月10日上午9时,欢迎式由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艾浩主持。

 

上午播放了由盛京医院王敏教授和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艾浩教授带来的妇科教学式手术,由盛京医院辛兵医生曾志医生为大家讲解。

3.jpg

 

学术讲座

 

孔北华教授: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介绍

4.jpg

孔北华教授讲到,近年来,研发上市的创新型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已经广泛使用,特别是在不良反应防治方面,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简介、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临床应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处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的注意事项介绍了指南框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对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显示具有一定临床疗效,目前主要用于晚期和复发性癌经过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筛选治疗优势人群至关重要。

  

廖秦平教授:年轻内膜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和保存

5.jpg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年轻的内膜癌患者越来越多,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可以保留生育功能。廖秦平教授向大家详述了2020年NCCN保留生育功能指征。

 

凌斌教授:主动安全性腹腔镜下卵巢瘤剔除术

6.jpg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卵巢肿瘤患者对手术治疗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疼痛轻,恢复好,还要求对卵巢的损伤降至最低,以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对手术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凌斌教授通过实际手术中遇到的问题为大家讲解如何解决。 

  

段华教授:子宫腔整复手术之解剖与临床相关问题

7.jpg

段华教授通过手术视频对宫腔粘连评估、子宫粘膜下肌瘤宫腔镜手术、子宫纵隔电切、剖宫产切口憩室宫腔镜手术要点和难点进行了全面讲解。

 

薛凤霞教授: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治进展

8.jpg

薛凤霞教授详述了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转移与复发、治疗及预后等内容,并介绍了性索间质肿瘤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玉东教授: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相关问题

10.jpg

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目的是在保证患者预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生育功能。王玉东教授详述了各种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及各种手术方式的特点。

  

贾雪梅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研究进展及病例分享

11.jpg

贾雪梅教授讲解了临床中遇到的多个实际病例,分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病例特点、诊疗手段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

 

童晓文:妇科常见肿瘤疫苗会出现吗?

12.jpg

童晓文教授深入浅出地全面分析了妇科肿瘤的相关问题,讲解了HPV疫苗的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

 

卢美松教授:肌壁间肌瘤宫腔镜手术的关键问题及注意事项

13.jpg

卢美松教授列举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多个实际病例,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向大家展示了肌壁间肌瘤宫腔镜手术的关键问题及注意事项。

  

钟兴明教授:反复妊娠丢失的遗传因素

14.jpg

钟兴明教授详述了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反复妊娠丢失,胚胎植入前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建议有遗传病史的夫妻进行基因相关检查。

 

徐冰教授:卵巢巧克力囊肿,有药可医吗?

15.jpg

徐冰教授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卵巢巧克力囊肿的相关手术治疗方法。巧克力囊肿是手术难度大,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严重临床常见疾病,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容易复发和影响生育,目前临床采用手术和药物相结合的治疗办法。

  

刘爱军教授:免疫治疗及PD-L1免疫组化检测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

16.jpg

刘爱军教授讲到,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代表性的药物即为PD-1/PD-L1抑制剂。目前PD-1/PD-L1抑制剂已经在FDA获批多个适应证,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

  

邵小光教授:肿瘤生殖医疗的区域建设

17.jpg

邵小光教授讲到,目前传统的“1对1”的医疗模式难以最优地解决患者的诊疗问题,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肿瘤防控理念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女性生殖肿瘤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对生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多学科团队综合诊治模式的推广应用,将为广大女性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16时开始全国著名专家精彩手术视频演讲,包括沧州市中心医院刘高焰的腹腔镜卵巢盆腔扫“雷”术,南方医科大学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肇丽的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技巧,以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宋坤的冷刀宫颈锥切术后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注意要点。

18.jpg19.jpg20.jpg

 

接下来是省内专家优秀视频演讲,包括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艾浩的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防治对策,辽宁省肿瘤医院高岩的宫颈癌手术要点和难点,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商宇红的粘连的单孔全切术。

 

21.jpg22.jpg23.jpg

 

评奖

 

之后进行了中青年医生手术视频竞赛与评奖,一等奖张汝坚,二等奖郭红瑞刘国艳,三等奖曾志纪红景曹芳蕾

 

  

9月11日 精彩继续

 

开幕式

 

9月11日由盛京医院王珺教授主持开幕式,大会执行主席王敏、盛京医院院长杨清、大会主席单风平致辞。

  

 

精彩讲座

 

狄文教授:儿童青少年保护生育功能策略

34.gif

狄文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儿童和青少年肿瘤远期生存率的不断提高,这些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保存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化疗和放疗可能会损害儿童和青少年肿瘤患者的生育力,使其在成年后发生卵巢早衰和不孕的风险增大,严重影响了成年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卵子冷冻是青春期后患者保存生育力的标准方案,卵巢组织冷冻是青春期前儿童保存生育力的主要方法。 

  

谢庆煌教授: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的关键步骤分析

35.png

谢庆煌教授讲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妇科肿瘤医师主张采用腹腔镜下淋巴切除联合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手术,既发挥腹腔镜下清扫淋巴时暴露好、出血少、操作容易、术野清晰、便于处理附件及漏斗韧带等优点,同时也发挥阴式手术便于更加准确地切除阴道及宫旁组织的优点,更加符合无瘤原则,二者联合更能体现微创、出血少、术后病率低、美观、手术范围恰当的优点,更符合现代妇科微创发展的方向。

 

金力教授:子宫腺肌症与不良妊娠结局与干预

36.png

金力教授讲到,子宫腺肌症是生殖健康的重要威胁,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它不但会引发痛经、月经不调、贫血等症状,还会对生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容易导致患者不孕、流产等。

 

梁志清教授:复发难治子宫颈癌的免疫治疗现状与未来

37.png

梁志清教授讲到,子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年来各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晚期及复发子宫颈癌治疗困难,预后较差,是临床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张国楠教授:子宫颈胃型腺癌

38.png

子宫颈胃型腺癌是WHO(2014)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学分类中提出的一种新子宫颈腺癌亚型,其常与HPV感染无关,具有高度侵袭性,对化疗不敏感,预后常较差。张国楠教授重点讲解了子宫颈胃型腺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等。

  

王沂峰教授:妇科手术的创新与思考

39.png

王沂峰教授复习了妇科盆底基本解剖结构,分析了各种手术的特点及利弊,介绍了百德赛生物材料在临床的应用,生物网片能帮助患者恢复得更加自然。

 

王敏教授:4K荧光超高清腹腔镜系统在妇科肿瘤手术中应用

40.png

王敏教授回顾了腹腔镜的历史,讲解了4K荧光超高清腹腔镜的优点,播放了手术视频,向大家展示了最新4K荧光超高清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广泛应用。

 

王刚教授:无瘤理念和原则指引下的C型子宫切除

41.png

王刚教授讲到,对于恶性肿瘤,无瘤操作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大量研究证实,无瘤操作可有效减少手术后恶性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转移,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医生应该充分认识这一技术的重要性,掌握它的原则和方法。 

 

王敏教授:HPV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预后因素和治疗

42.png

王敏教授介绍了HPV学术大会的详细内容和最新成果,研究揭示了瑞贝生能有效抑制TC-1和Hela细胞中HPV E6、E7致癌基因的表达,在小鼠模型中能够显著抑制E6/E7诱导的肿瘤生长,进一步证实了E6、E7致癌基因是瑞贝生的作用靶点。


王敏教授:宫颈病变伴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免疫治疗新进展

43.png

研究证实,非手术免疫刺激疗法治疗HPV相关疾病具有明确的临床效益。王敏教授讲述了红卡的研发历程、来源、药理机理等。红卡的临床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可有效清除HPV感染,预防宫颈癌。

 

姚书忠教授: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综合征

44.png

姚书忠教授讲述了临床中遇到的胸膜内异症患者,向大家讲解了胸腔内异症的相关知识。胸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只有200多例的报道,通常以月经性气胸或血胸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灶部位不同,胸腔内异症可分为胸膜内异症和肺实质内异症两种。按临床症状分为月经期出现气胸、血胸、咯血、胸痛,通常表现为月血胸或气胸较多,有发热、气促、胸闷、胸痛、咳嗽等症状。

 

单风平教授:妇科癌症免疫治疗与挑战

45.png

单风平教授讲到,肿瘤免疫治疗很早就被提出,也成为继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方式。这种方法的出现曾给肿瘤患者带来希望,但免疫治疗的进展并不突出。近几年,随着肿瘤学与免疫学的发展,免疫治疗逐渐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免疫学也拓展了人们对肿瘤的新视野,使得以前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观点发展为对肿瘤生物学行为复杂、整体的认知。

  

王丹波教授:子宫内膜癌靶向治疗进展

46.png

王丹波教授讲到,子宫内膜癌的化疗耐药性问题显著,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案。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的深入研究,以及表观遗传修饰作用机制的阐明,靶向药物研究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王世军教授:妇科医生如何面对肠道损伤

47.png王世军教授指出,腹腔镜手术中要重视盆腔粘连,警惕肠管损伤的高危因素。对粘连的分离应仔细操作,切忌粗暴分离,靠近肠管处慎用电能源器械。

 

田婵教授:cell-free DNA检测的临床应用

48.png

田婵教授讲到,循环游离DNA或者细胞游离DNA,是释放到血浆中的降解DNA片段。cfDNA存在于人体的各种体液中,随组织损伤、癌症和炎症反应等发生浓度变化。ctDNA检测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液体活检形式,它在具备巨大潜力的同时,在检测开发和临床应用的推广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王建六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与精准诊疗

49.png

王建六教授讲到,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是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子特征的分析,在完全不依赖病理形态学诊断的情况下,根据癌组织的关键分子特征,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临床和预后特征完全不同的四种类型:PLOE超突变、错配修复系统缺陷(dMMR)、p53野生型(p53wt)和p53突变型(p53mut)四种类型。分子分型是目前国际上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最新突破性进展,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列入各种重要的国际指南。

 

许天敏教授:BRCA/HRD检测在卵巢癌精准诊疗中的意义

50.png

许天敏教授指出,通过BRCA基因突变判断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来预测PARP抑制剂的疗效,依旧是目前临床上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必须重视最新临床研究数据,通过HRR突变检测和基因瘢痕检测来反映HRD状态,可有效预测卵巢癌患者使用PARP抑制剂的疗效。

  

王敏教授:卵巢癌筛查和早期诊断

51.png

王敏教授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卵巢癌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最普遍的筛查方法是盆腔双合诊或三合诊,内镜主要用于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不适用于筛查,所以目前缺乏理想的筛查方法。高危人群的监测目标为50岁以上的绝经妇女和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对于普通妇女人群,不应该接受社区服务性筛查,但是可以列为大规模随机性对照性筛查研究的对象。

  

张颐教授:2021中国卵巢上皮性癌维持治疗指南

52.png

张颐教授讲到,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及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已有临床研究证明,抗血管生成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等分子靶向药物用于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治疗,可达到延长无铂间期或无化疗间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高嵩教授: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治疗

53.png

高嵩教授讲到,在NCCN指南中,对于复发耐药的卵巢癌患者,未来的治疗方向主要四大块:临床试验、靶向治疗、支持关怀、维持治疗。

 

刘朝晖教授: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困境与策略

54.png

刘朝晖教授指出,细菌性阴道病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阴道感染,感染率高,且容易复发。本病的特征为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由大量致病性厌氧菌取代了正常的产生过氧化氢的乳酸杆菌,致病菌逐渐成为优势菌,导致BV发生。目前临床中难治性BV患者仍很多,治疗细菌性阴道病仍是临床中面临的难题。

 

赵淑萍教授:急性坏死性外阴溃疡诊治

55.png

赵淑萍教授指出,急性坏死性外阴溃疡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的非性病、非接触传染的溃疡,发病时可伴有全身症状。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控制感染后应彻底清创术,注意伤口护理,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得到良好治疗效果。

 

张蔚教授: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

565.png

张蔚教授指出,高危HPV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其种类达百十多种,临床上最危险的有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等。

 

尚云教授: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

57.png

尚云教授讲到,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比较表浅,但可以侵犯较深,甚至导致输尿管完全梗阻,好发于输尿管下1/3处。多数认为输尿管EMT应手术治疗,也有认为输尿管轻微梗阻肾功能良好者也可以考虑先用药物治疗,但要密切随访。    

 

魏军教授:双胎早产筛查与防治

58.png

魏军教授讲到,近年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多胎妊娠发生率明显增加。子宫膨胀过度、胎膜早破、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导致多胎妊娠早产发生率增加,为改善多胎妊娠新生儿的结局,需控制早产的发生率,目前双胎妊娠早产的临床预测方法有超声宫颈长度测量,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测定。

 

卢再鸣教授:介入诊疗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59.png

介入疗法以其所具定位准确、微创性、见效快、疗效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可重复应用的特点及治疗优势,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日益广泛。妇科领域中现阶段主要开展有经阴道、子宫、输卵管注射药物等介入治疗,卢再鸣教授展示了经阴道后穹隆穿刺术、经皮穿刺局部灌注或注射药物等相关视频,分享给大家学习。

  

黄守国教授:再议宫颈病变之筛查

60.png

黄守国教授指出,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HPV16、18这些高危型HPV除可引起外生殖器疣外,更重要的是引起外生殖器癌、宫颈癌及高度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仍建议高危型HPV感染患者行阴道镜及宫颈活检。

  

刘海虹教授:ERAS理念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前景及实施方案

61.png

刘海虹教授讲到,ERAS指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减少外科应激,加快术后康复,因其优化了围手术期的临床路径,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优势而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并在各亚专科逐渐推广。

  

孟涛教授:子宫颈CIN及宫颈术后妊娠期管理

62.png孟涛教授讲到,CIN首选消融治疗,不论宫颈CIN治疗或非治疗后,均非剖宫产指征。孕期经阴道超声监测宫颈长度、是否环扎存在争议,目前仍需要更多前瞻或大样本研究。

 

谭季春教授:反复种植失败的免疫治疗思考

63.png

谭季春教授讲到,胚胎着床的过程是一种半同种异体移植,胚胎携带一般有异于母体的组织抗原,即“同种异体移植物”,然而母体并不会对胚胎产生排斥,并容许胎儿在体内生长发育直至分娩,这个过程就是免疫耐受,是妊娠成功的关键。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因素在RIF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焦伊胜教授: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病例分享

64.png

焦伊胜教授讲到,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经典治疗是持续口服高效孕激素,但存在体重增加、肝肾功能损伤、血栓形成、栓塞、消化道反应、血糖升高等副反应。部分患者可采用GnRH-a联合LNG-IUS(适用于出血症状重或不急于妊娠者)或GnRH-a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适用于过度肥胖、合并不孕或PCOS者),初步结果提示其疗效并不差于孕激素,且副反应可接受。

 

马颖教授: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65.png

马颖教授讲到,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指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FSH水平升高、雌激素波动性下降。女性卵巢功能减退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卵巢功能减退至一定阶段所发生的疾病状态。对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可以选择激素补充治疗,不仅可以缓解低激素症状,而且对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起到了一级预防的作用。

 

李胜军教授:肠道菌群与女性生殖健康

66.jpg

李胜军教授指出,肠道菌群主要包括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和梭杆菌门,其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约占98%以上。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甚至精神类疾病等相关联,同时在女性生殖健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闭幕式 

 

67.png

 

王敏教授在闭幕式中讲话,感谢各位专家的授课指导,希望本次会议为临床医生带来指导和帮助。感谢大家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和肯定!

 

本次会议通过双卫网圆满完成了国家继续教育远程项目【项目编号:2021-05-01-076(国),项目负责人:王敏教授,授予学分:3分】,累计观看人数达三千余人,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

 

声明:本文由会务组供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