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主办,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承办,经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的2021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021年北京大学妇科泌尿与生殖整形学术周系列活动暨十七届北京大学女性盆底重建与生殖整复研讨会于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以线上的形式与大家见面。
本着北大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髓,作为我国大陆地区盆底及生殖整复专家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与交流平台,会议邀请国内多位著名的妇科泌尿及生殖整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及讨论,同时荣幸地邀请到多位有国际影响力的妇科泌尿、运动康复及生殖整复领域等知名教授云端相聚,共话盆底。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技术/媒体支持,为您带来会议精彩报道。
开幕式
大会主席、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会长孙秀丽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并介绍与会嘉宾。
大会名誉主席、中国优生学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魏丽惠教授,大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王建六教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保健处郗淑艳处长、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以不同的形式分别为大会进行了致辞。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宋莉司长在线上带来了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展望、推进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王建六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盆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指出在魏丽惠教授高瞻远瞩的指导下,学科得以把握先机,早先成立。学科除了注重学术交流,还关注基础研究,不只局限于国内,还放眼于国际,邀请国内外的盆底领域的专家授课,参与讨论,并保持密切联系和交流指导。正是在这样的支持、学习、交流和促进中,学科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并连续举办了17届北京大学女性盆底重建与生殖整复研讨会,打造了盆底领域的品牌会议。希望通过会议的交流和分享,大家能够对盆底领域的发展有更好的把握,共同提升盆底疾病诊疗和研究水平。
魏丽惠教授讲到,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盆底学科经过1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妇科、泌尿外科、超声科等多学科联合协作的国内领先的盆底疾病诊疗中心。中心在王建六教授的带领下,在全国同道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积极联络国际国内的领域大咖,共同学习和进步,以期推动妇女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做利国利民的促进者。
郗淑艳处长讲到,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工作是妇女健康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自2014年就积极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有关项目,带领全市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有关工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在服务规范、技术指导等相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的技能和素养提升,诊疗服务得到完善,信息管理得到强化,健康教育得到重视,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相应的项目工作任务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一些医务工作者还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和方法。整个行业和领域的进步将为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建设,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郎景和院士讲到,由于疫情,大家在云端相见。在这一特殊形势下,举办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表明了我们抗疫的决心和为妇女健康服务的决心。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同时还是林巧稚医生诞辰120周年,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是对党和林医生最好的纪念。
宋莉司长首先介绍了疫情期间妇幼健康保障工作的开展情况,指出我国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健康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不断改善,妇幼健康相关重大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幼健康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宋莉司长表示,新时期妇幼健康发展重点任务包括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减少出生缺陷;大力推进妇女儿童疾病防治服务;着力提升生殖健康水平,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强化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健康管理,提供优质妇幼健康服务。
大咖论坛
郎景和院士:医学与美学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讲到,黑格尔把人与外界的关系分为三种,分别是欲望关系、思考关系和审美关系,而这三种关系都可以用医学和美学来表达。从美学的概念来讲,美的基本范畴涵盖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美的基本形态包括了崇高、优美、悲剧、滑稽。不同时代的人类对美有不同的认识,美与医学的交汇体现在形体、解剖、药草的芳香与颜质等。医学美的基本形态涵盖了医学人体美、医学科学技术美、医学环境美、医学艺术美和医学职业美。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绘画训练来探索医学领域中的美及其审美规律,以指导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过程中美与审美规律的遵循和开展。
如何优化自体组织修补手术?
John Oliver DeLancey教授:密歇根观点
美国密歇根大学John Oliver DeLancey教授讲到,先进成像技术在盆底疾病诊疗中的应用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原因。三维MRI可以建立盆腔内部的三维模型,准确展示盆腔器官的解剖,通过测量模型,找到实际发生异常的结构,识别确切的缺陷位点,揭示平时的检查不能发现的隐藏问题,从而指导精准手术治疗,得到更好的结局。手术的另一个关键是恢复顶端支持,具体策略是缩短韧带至适宜长度。在阴道前壁修补术中,同样需要将阴道恢复至适宜长度。此外,重新连接韧带、悬吊顶端、缩小阴裂也是影响手术远期结局的重要策略。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DeLancey教授为大家展示了相关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法,分享了十分实用的手术技巧。
Mark D. Walters教授:克利夫兰观点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Mark D. Walters教授讲到,成功的手术不仅仅是解剖复位和还纳膨出,还要关注患者的肠道及泌尿系统症状是否缓解,性生活是否满意,手术复发或并发症情况。当计划一台阴道顶端修补手术时,要考虑患者需求、手术方式、手术入路、是否使用补片等等问题。现有的治疗阴道顶端脱垂的术式众多, Walters教授结合视频分享了改良的骶韧带固定术和骶棘韧带悬吊术暴露左右两侧直肠旁间隙的实用方法和技巧。最后结合一系列研究证据,Walters教授对比了不同术式的预后和并发症情况,指出医生应当有开放的心态,灵活应用各种术式,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远期结局。
Hans Peter Dietz教授:超声评估吊带与经阴道网片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Hans Peter Dietz教授结合诸多典型病例为大家展示了超声评估吊带与经阴道网片的方法和意义。他讲到,超声是诊断合并症和可视化评估吊带的重要方式。吊带在超声下可以显示为高回声的线状或C形,往往出现在尿道中上段背侧,偶尔出现在膀胱颈下方。临床上评估吊带功能的最佳方法是评估吊带-耻骨联合间距,也就是在做Valsalva动作时吊带与耻骨的最小距离。网片在超声下显示为高回声的曲线或不规则矩形的片状区域,甚至可以看到网片的编织状结构。超声可以显示网片不同在水平的失效和引发并发症的原因。
Peter Papa Petros教授:用整体理论来解读脱垂与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要点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Peter Papa Petros教授讲到,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或严重脱垂患者的手术治疗,核心是通过恢复肌肉和韧带的整体协作来治疗盆底结构和功能障碍。实际上,脱垂和症状是相关的,发病机制也是整体性的,两者都是由韧带损伤引起。Petros教授结合图例和动画为大家展示了盆腔器官的解剖和运动,描述了不同的解剖异常和可能引发的症状,荟萃分析了历年来的有关证据,解释了韧带的作用、韧带损伤和脱垂及相关症状的关系。
朱兰教授:中盆腔悬吊标准手术及髂棘韧带悬吊争议
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介绍,中盆腔/顶端悬吊是盆腔器官脱垂(POP)手术的关键步骤。根据Delancy功能生物力学,因脱垂切除子宫时,应同时顶端悬吊,以降低脱垂复发风险。骶骨固定术是治疗中盆腔缺陷的“金标准”术式,符合盆底整体理论,与经阴道植入网片手术相比,网片相关并发症更少,且手术效果优于传统阴式手术,治愈率达85%~97.7%,可切除或保留子宫。但这一手术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长,存在骨膜炎、出血、神经损伤、输尿管损伤、网片侵蚀等风险。朱兰教授强调,要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谨慎选择新术式。
任东林教授:直肠阴道瘘——肛肠外科医生的角度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任东林教授介绍,直肠阴道瘘是由于先天发育缺陷或者产伤、手术等后天因素所导致的直肠和阴道之间的瘘管。患者的粪液可经此进入阴道而排出体外,还会出现阴道排气等异常情况。临床上对于该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瘘道的大小、位置等选择恰当的修补方法。结合具体病例,任东林教授分别讲解了经阴道修补术、推移瓣修补术、组织植入术、经会阴修补术和经腹修补术等几种术式的应用,指出术后应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合理休息,注意清洁,对于改善症状并促进恢复有重要作用。
廖利民教授:神经调控在泌尿外科/盆底医学中的应用——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首先回顾了神经电调控及其在泌尿外科应用的历史,包括脊髓电刺激、骶神经根刺激、盆腔神经电刺激、膀胱电刺激、逼尿肌电刺激、盆底电刺激等。神经调控在泌尿外科应用的现状包括骶神经调控(SNM)、Brindley电刺激器(骶神经去传入SDAF和骶神经前根电刺激SARS)、阴部神经调控(PNM)、膀胱内电刺激(IVS)、尿道腔内电刺激(IUS)、胫神经调控(三阴交)、盆底肌肉电刺激(PFMS)、背根神经节调控(DRG-M)。神经调控的未来将是生物电医学,可能取代药物成为潜在方向。
盆底重建会场(一)
手术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对人体解剖认识的不断更新。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放大的视野,盆腔结构得到更加清晰地观察和认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卫光教授讲解了骶前与盆腔解剖精要,帮助大家清晰地认识手术部位各结构间的解剖关系,了解了相关手术的解剖要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女性盆底中心张晓薇教授分享了经腹盆底重建手术视角下的盆底解剖,强调全盆底整体重建的理念,可能涉及不同路径、不同部位的联合修复,精准的组织结构分层和盆腔间隙分离很重要。
目前用于治疗中盆腔缺陷的术式众多,各有优点和缺陷。为了更好地改善手术结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工作者进行了诸多创新,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改良术式。
赤峰市第二医院张广民教授讲解了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的手术要点,指出阴道-骶骨固定术是治疗阴道穹窿脱垂的标准术式之一,适用于中盆腔缺陷(阴道穹窿脱垂为主),不受阴道缩短或阴道狭窄的限制,主观治愈率高,网片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时要注意阴道端网片放置的位置和腹膜疝、肠疝的修复。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鲁永鲜教授分享了腹部小切口骶骨阴道固定术治疗重度POP患者的有关探索。她讲到,经腹小切口阴道骶骨固定术系采用6 cm的下腹部横切口作为手术入路。这一术式相对微创,又规避了腹腔镜气腹和特殊体位对老年患者的限制,且学习曲线短,在重度POP患者的治疗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黄向华教授介绍了腹腔镜非网片骶骨固定术这一改良术式,使用不可吸收线代替网片,操作更为简单,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避免了相关风险。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刘禄斌教授分享了燕尾服式腹腔镜子宫骶骨固定术,指出这一术式能够帮助纠正中盆腔或前盆腔缺陷后导致的新发或后盆腔代偿性缺陷问题。
单孔腹腔镜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加微创、美观,美国贝勒医学院关小明教授介绍了单孔腔镜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展示了不同的机器人腔镜系统的器械和特点,并分析了经脐单孔腹腔镜实施POP相关手术的可行性。
图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娟教授分享了经阴道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术的操作技巧及短期随访结果,强调选择合适的患者,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掌握术式的特点。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宋岩峰教授分享了盆底脱垂腹腔侧腹壁悬吊术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出这一术式使手术可视化,减少盲穿,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且网片路径浅表、血管少,操作简单安全,易于掌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晨教授分享了腹腔镜下髂耻韧带悬吊术治疗POP患者的心得体会,指出这一新兴术式相对骶骨固定术操作更简单,费用更经济,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坤教授分享了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的有关技巧,指出这一术式安全可行,术后主观治愈率高,中长期治疗效果确切,对于子宫脱垂患者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丁曙晴教授分享了多盆腔器官脱垂手术前后肠道症状的评估方法和策略,指出应重视患者报告数据,重视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估。
此外,还有几位国际学者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包括“DACH”创始人Friedrich Pauli教授,分享了基于Dubuisson教授的顶端悬吊理论的腹腔镜下腹壁横向悬吊术,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网片的优缺点。
黎巴嫩美国大学医学中心Karl Jallad教授分享了盆底重建手术并发症中下尿路损伤包括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和十分罕见的膀胱子宫瘘的诊断和处理。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Purim Ruanphoo教授介绍了盆腔器官脱垂的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生活方式改变(如减重)和物理干预法,并结合循证证据探讨了盆底肌训练、电刺激、子宫托的具体实施及使用方法。
在讨论环节,诸位专家就以上讲座中不同术式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临床研究设计。通过云端的交流、共享,与会同道得以开拓视野,夯实知识,进一步领悟到盆底疾病诊疗的要点和技巧,为今后临床和研究实践打下更好的基础。
主持花絮
盆底重建会场(二)
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及机能退化,造成女性阴道脱垂、子宫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OP)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盆底重建手术可以修复盆底损伤带来的功能障碍,起到对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是治疗女性POP患者的重要措施。
在10月30日下午的盆底重建会场(二)中,首先由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陈春花教授概述了女性盆底解剖精要,指出盆底重建术基于盆底解剖的“整体理论”,兼顾前、中、后盆腔“三腔室”及上、中、下“三水平”;内容包括盆底的基础解剖结构、血管分布情况及神经走向等。
随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结合病例的手术视频,细致地讲解了基于盆底解剖学相关盆底重建手术的注意事项等内容,王教授表示,盆底重建手术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展望的一类术式。
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吴桂珠教授结合就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总结了经阴道植入网片的盆底重建手术要点,吴教授提出,经阴道网片植入修复手术(TVM)治疗POP患者,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并获得较好的解剖学结果,但同时需注意潜在的手术并发症。
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中,患者还可以选择自体组织修复治疗。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吕秋波教授围绕自体组织修复在脱垂复发病人中的应用经验进行了分享,也同时提醒了自体组织修复治疗脱垂复发病人时需要注意的并发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妇科谢静燕教授就与阴道半封闭相关的女性盆底解剖内容进行了临床经验分享,介绍了阴道半封闭术又称为LeFort手术,主要通过缝合矩形切除阴道前后壁之后的创面,逐步将脱垂的子宫回纳至盆腔等过程。
以上专家的授课主题都围绕盆底重建手术应基于良好的盆底解剖结构进行,令参会的妇产科同道们收获颇丰。
盆底重建相关手术一直是妇产科医生们关注的热门治疗手段。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聘外籍专家Kurt Lobodasch教授深入解读了骶棘韧带固定术,内容涵盖了手术器械选择的最新进展、手术视频操作举例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欣教授从骶棘韧带悬吊术SSLF的发展历史引入,分享了骶棘韧带悬吊术在阴道顶端脱垂等方面的治疗经验及操作技巧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介绍了经阴道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的要点概述、与其他术式的比较及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鲁永鲜教授首先介绍了“子宫骶韧带悬吊”的解剖生理基础内容、经阴道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的历史演变,随后为大家带来了传统经阴道高位骶韧带悬吊术的长期疗效研究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叶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治疗子宫脱垂患者的曼彻斯特手术(曼市手术),内容包括子宫脱垂的原因、曼市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曼市手术的注意事项等。该阶段的这些讲座,内容都非常实用,极大地开阔了妇产科医生们对于有关子宫脱垂治疗相关手术的临床诊疗视野。
在盆底重建会场(二)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夏志军教授详细介绍了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VM)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关的处理办法。
接着,来自澳大利亚的Peter Papa Petros教授就Tethered综合征的相关内容,涵盖Tethered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手术治疗的器械选择、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治疗操作方法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张冉教授分析了妇科盆底手术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在疼痛管理方面的相关诊疗问题。
本次盆底重建会场的最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培淑教授从子宫及阴道骶骨固定的适应证讲起,分享了有关子宫肌瘤剔除术TVM并发症的病例,并详细汇报了该病例的诊疗经过,总结了治疗经验和得失。此环节重点聚焦在妇科手术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妇产科同道们指出了盆底相关手术后应着重注意和处理的问题,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治疗结局。
讨论环节
此次论坛的讨论环节,论坛特邀韩劲松教授、金杭美教授、许学先教授、夏志军教授、刘培淑教授、杨欣教授、卢丹教授、谢静燕教授、吕秋波教授、陆叶教授、孙秀丽教授、林忠教授等专家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
下尿路症状论坛
10月30日下午13点30分,下尿路症状论坛准时线上开播。本论坛设有专家讲座、病例分享等多种形式,聚焦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下尿路症状、压力性尿失禁等的诊断和治疗,邀请了14位领域内知名专家探讨临床工作中的疑难和热点问题,内容丰富而实用。
会议开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秀丽教授提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女性OAB多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相关,相应部位支持结构加固可能缓解或治愈OAB。腹膜外高位骶韧带缩短缝合是有效的中盆腔支持术式,手术安全、易操作、学习曲线短。
图片北京医院泌尿外科张耀光教授围绕骶神经调节技术治疗OAB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介绍了骶神经调节术的发展历程。骶神经调节疗法目前在泌尿外科的主要适应证为难治性OAB、特发性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及间质性膀胱炎。骶神经调节疗法能够明显改善OAB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许克新教授针对OAB的药物治疗进行了详尽的讲解。OAB是慢性治疗过程,行为治疗是前提,药物治疗是首选,可用药物包括M受体拮抗剂、β3受体激动剂。针对治疗女性OAB患者,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若治疗效果不明显,则需长期随访治疗。对于难治性OAB患者可选用骶神经调节术或膀胱肉毒素灌注等。
此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王飚教授讲解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治疗,介绍了单切口术、尿道中段悬吊手术、尿失禁合并盆底脱垂的治疗等,分别讲解了各术式所用材料、并发症以及治疗的要点,最后还展望了尿失禁手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妇科泌尿/神经泌尿亚专业沈宏教授带来的讲座是抗尿失禁术后新发与持续尿失禁的处理。他从新发尿失禁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失误、MUS途径选择失误、患者疾病进程所致以及持续性尿失禁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判断、尿失禁的诊断错误、手术选择与操作失误等方面总结了术后新发与持续尿失禁的原因、诊断及治疗要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吕坚伟教授表示,非手术治疗可作为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首选,女性SUI非手术治疗方式有很多种,一般概括为生活方式干预、行为疗法、盆底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注射疗法以及干细胞疗法,适用于轻中度SUI患者,尤其是产后的年轻患者或合并手术风险的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孙智晶教授围绕女性尿道憩室诊治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分享了经阴道超声检查后尿道憩室的病例。她强调,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尿道憩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优,手术切除是目前尿道憩室治疗最常用的方式,手术切除症状性尿道憩室可提供良好的长期结果。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妇产科Heinz Kölbl教授在讲座中讲解了SUI患者采用尿道中段吊带术和自体筋膜吊带术治疗的研究数据、目前的争议及已达成的共识,并介绍了填充剂、人工尿道括约肌及干细胞等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耿京教授针对盆底超声对PFD患者的评估进行了详尽讲解。耿教授指出,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检查是第一位,盆底超声下的表现可以作为辅助依据,不作为诊断标准。术后患者行超声检查有明显优势,但也不能作为预后的唯一评估手段,尊重临床检查、尊重患者症状,对预后不良的患者及时帮助指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王世言主治医师分享了LUTS问卷调查中要注意的问题。她提到,LUTS问卷需选用验证过的A或A+级问卷,国际常用的LUTS问卷包括Urinary Diary、B-SAQ、ICIQ-FLUTS、LUTSS、ISS、OAB-SS等;妇科泌尿常用问卷有ICIQ-FLUTS、SF、OAB-SS、PFDI-20、UDI等,在设计相关课题时对相关疾病要进行针对性选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张晓鹏教授全方位介绍了尿动力学检查的争议,包括自由尿流率、充盈期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检查、肌电图、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残余尿的测定等,并讲到UDS是一种有创性检查,目前还无法解释所有的下尿路症状,患者在选择检查项目时以及医生在解读报告时都需要谨慎而为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谈诚主治医师介绍了尿垫试验的临床应用进展。他表示,尿垫试验是评估方法而不是诊断方法,判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指标。延长尿垫试验的时间往往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武靖教授详细概述了MRI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通过MRI可以评估尿道括约肌状态和尿道支持系统。她用多张影像学图片深入解读了MRI应用于尿失禁症状评估的优势以及未来将要面临的挑战。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盆底外科中心主任卫中庆教授在此次讲座中分享了女性尿道疾病手术的相关内容。他讲解了女性尿道结构分为固有层、平滑肌层和横纹层,通过病例分享,重点解读了尿道粘膜脱垂、尿道憩室、尿道肿物、复杂性尿瘘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本论坛共分为三部分,分别由许克新教授、卫中庆教授、王世言主治医师担任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王建六教授、Heinz Kölbl教授、马乐教授、王飚教授、李晓伟教授、武靖教授、沈宏教授、张耀光教授、孙秀丽教授、卫中庆教授、吕坚伟教授、孙智晶教授、张晓鹏教授等,对本论坛所提到的下尿路症状相关疾病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与交流,各教授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分享了在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烈,参会人员收获颇丰。
主持花絮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