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妇科肿瘤学会(SGO)2022年会于3月18日至21日以线下结合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作为全球妇科肿瘤领域的盛会,SGO年会汇聚了妇科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展示妇科肿瘤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及最佳的临床实践。

 

1.png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团队全程关注SGO 2022年会上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精心筛选出会议上的重要发言和临床研究进展,形成系列报道,与广大读者分享。

 

撰稿:梁斯晨博士、王婧元博士、贺淼博士

审核:王建六教授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22年SGO会议中,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仍是一个热点问题,会议中共有三场大会发言、十余篇壁报交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前哨淋巴结研究团队针对较为热点的SLN在高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应用做了重点学习。

 

一、接受SLN活检或系统淋巴结切除的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对比研究

 

目的

SLN活检(SLNB)作为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期手段已被广泛认可,其在高危患者人群中也具有较高的的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本研究比较了SLNB与系统淋巴结切除(LND)对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纳入无子宫外受累影像学证据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无其他原发恶性肿瘤,定期随访。FIGO G3分级子宫内膜样癌、特殊病理类型(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癌肉瘤)患者划至高危组。这项回顾性研究将高危患者人群分为SLNB与LND组,对比两组之间的预后差异。

 

结果

共纳入189例患者,其中SLNB组46例,LND组143例。与LND组相比,SLNB组患者更可能采用机器人辅助的手术方式(P<0.001)。两组间其他基线及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差异。SLNB组与LND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HR=1.04,95%CI 0.94~8.95,P=0.91)、3年总生存期(OS)(HR=2.90,CI 0.94~8.95,P=0.06)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本研究数据表明,在高危子宫内膜癌人群中,接受SLNB或LND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显著差异。但限于回顾性研究的性质,随访时间较短且SLNB组病例数目有限,SLNB在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仍需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Nadeem R. Abu-Rustum教授点评

针对以上议题,Abu教授列举了近年一些较为重要的研究数据。

 

2021年一项在1301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研究发现,与系统淋巴结切除术(LND)相比,仅行SLNB对预后无明显影响,根据GOG-99的标准划分的高中危患者仅行SLNB也不影响预后。

 

Mayo和MSKCC近年的几项合作研究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2018年Schlappe等的研究发现,在肌层浸润深度>50%的高危患者中,SLNB与LND肿瘤学结局,仅在合并LVSI的患者中有显著差异。与Mayo标准LND的患者相比,通过SLN切除更少淋巴结的情况下,切除的阳性淋巴结数目无显著差异;两种评价淋巴结的方式在这类患者中的肿瘤学结局无显著差异。

 

2019年的数据显示,对于没有巨块型的淋巴结转移,SLNB与LND在生存分析上无显著差异。

 

2021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FIGO G3且浸润肌层深度>50%及非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仅行SLNB与SLNB+LND的生存预后无显著差异。

 

另有不同研究支持子宫内膜浆液性癌仅行SLNB,因其对比LND无显著差异的肿瘤学预后。在癌肉瘤中也有相似数据支持。

 

针对高危型子宫内膜癌仅行SLNB的可行性,目前欧洲及中国的前瞻性研究正在进行,期待他们的结果。

 

二、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B阴性能否反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阴性?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在高级别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中盆腔SLN活检反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状态(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的准确性,并阐述这部分患者如盆腔SLN阴性进而不接受辅助化疗的术后复发风险。

 

方法

纳入18岁以上、根据术后病理诊断为高级别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的患者(G3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这些患者均接受标准分期手术(经腹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且术中评估无肉眼可见的子宫外病灶。这项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了SLN与PALN的关系,以及SLN阴性、术后无辅助化疗患者的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110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63例患者接受了SLN与PALN切除,孤立PALN的阳性率为5.8%,盆腔SLN预测孤立PALN转移的阴性预测值为94%,灵敏度为79%。110例患者中共75例因淋巴结阴性而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其中接受SLNB与接受SNLB+PALND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率分别为60%(18/30)、57.8%(26/45)。中位随访1.5年,75例患者中共有15例术后复发,远处复发转移率为14.7%(11/75)。

 

结论

高级别子宫内膜恶性肿瘤患者孤立PALN的转移率高于文献报道可接受的1%~3%的范围,仍需要更多的证据进一步验证单独行SLN手术分期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准确性。为改善预后,高级别肿瘤患者的术后辅助化疗可能需要根据除肿瘤分级以外的其他因素进行调整,如分子分型等。

 

Nadeem R. Abu-Rustum教授点评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Abu-Rustum教授认为,该项研究的样本量较少,5.8%的孤立PALN转移并不能以偏概全。

 

针对这项研究,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在这些病例中,双侧SLN示踪的比例有多少?(2)SLN超分期是否应用于盆腔淋巴结的评估?(3)有多少患者因PALN阳性而改变了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法,如一些本来就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Abu-Rustum教授回顾了既往的文献,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孤立PALN阳性的比例约在2%。组织学分级高、深浸润肌层、特殊病理类型等虽然会增加PALN阳性的比例,但SLN超分期可以降低盆腔淋巴结的假阴性率,故孤立PALN阳性的概率安全可控。

 

他还提出,关于SLN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思考,如孤立PALN的低体积转移如何影响合并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现阶段对侵袭性子宫内膜浆液性癌、癌肉瘤患者,无论其有无淋巴结微转移,许多中心仍然建议患者进行系统性化疗。

 

三、中高危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SLNB的手术及肿瘤结局

 

背景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年龄越大,合并并发症的风险越高,手术治疗的风险也越高,需要证明延长手术时间的手术步骤的合理性。SLNB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淋巴结切除,并降低分期不足或过度治疗的风险。

 

目的

评估接受SLNB和盆腔淋巴结切除分期手术的中高危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的手术及肿瘤结局。

 

方法

这是一项在三级医学中心进行的回顾性研究,2007年到2017年间入选年龄>65岁的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干预措施为机器人辅助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加单纯淋巴结切除(84例)、淋巴结切除+SLNB(120例)或单纯SLNB(74例)。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检验等,比较手术时间、延长获益时间、OS、PFS和无瘤生存期。

 

结论

基于SLNB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在中高危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中是可行的,肿瘤结局类似,改善了手术相关指标。

 

四、比较子宫癌肉瘤患者行SLNB与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

 

目的

比较行SLNB或LND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生存结果。

 

方法

入选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并行初次手术治疗的子宫癌肉瘤患者。SLNB组行双侧SLNB,LND组不进行SLNB。

 

结果

最终SLNB组纳入99例患者,LND组纳入100例患者。两组在年龄、分期、BMI、肌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腹腔冲洗液阳性方面无明显差异。SLNB组有85例(85.9%)行微创手术,淋巴结切除组有15例(15%)。SLNB组和LND组中位淋巴结切除个数分别为4个(1~3)、19(2~50)(P<0.001)。SLNB和LND组淋巴转移分别出现了23例(23.2%)、22例(22%)(P=0.4)。SLNB组中有85例(85.9%)接受了术后治疗,LND组中有71例(71%)(P=0.02)。

 

SLNB组和LND组分别平均随访33个月(1~205)、55.3个月(1~269)(P=0.001)。SLNB组和LND组的3年PFS分别为62.9%、52.3%(P=0.13),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1%和71.6%(P=0.68),分别有2例(2%)、4例(4%)出现了独立淋巴结复发(P=0.26)。

 

结论

行SLNB与LND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PFS与OS无明显差异,SLNB充分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且对肿瘤学结果无影响。

 

五、美国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B的应用及结果

 

背景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分期手术中经常要评估淋巴结。淋巴结清扫并不延长生存期,并引起许多并发症,SLNB治疗的结局与之相似,但减少了并发症。NCCN指南建议I期患者行SLNB,但没有明确II期患者的处理策略。

 

目的

评估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B的情况及结局。

 

材料和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至2018年间6314例女性患者的数据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II期子宫内膜癌,并行全子宫切除术及淋巴结评估。将患者分组,分别行淋巴结切除、SLNB或未行手术评估。采用多项回归模型评估淋巴结转移的趋势及特征,倾向性评分评估总生存,评估联合SLNB和LND的敏感性。

 

结果

2010年至2018年间,患者行SLNB的比例从1.6%升高至16.1%(P<0.05),每年增加45%(OR=1.45,95%CI 1.37~1.54,P<0.001);行LND的比例从81.5%下降至65.7%(P<0.5)。2017年,行SLNB、SLNB+LND的比例分别为6.8%、3.4%,2018年行SLNB的比例增加(11.2% vs. 4.9%)。

 

结果

SLNB组与LND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9%、78.6%(P=0.831)。

 

讨论

根据当前趋势估计,到2022年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SLNB的比例将超过LND(61.5% vs. 47.5%)。迄今为止,尚无前瞻性研究评估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行SLNB的情况及其预后,还需要更多数据来评估SLNB与长期总生存之间的关系。

 

专家简介

王建六.png

王建六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妇产科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全国女性盆底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变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健康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培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常委、担任J of Gynecol surgery, Int J Ob & Gyn Res,J Gynecol Oncology等国际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副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

 

梁斯晨.jpg

梁斯晨博士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八年制),师从王建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妇科肿瘤专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子宫肿瘤及前哨淋巴结相关研究、承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研究与发展基金“临床培育项目”1项、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linical Medicine (GOCM)杂志青年编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译《查体与问诊 诊断学图解》第七版、《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图谱》中文版等英文专业丛书

 

王婧元.png

王婧元博士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级妇科博士在读,导师王建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子宫内膜癌代谢相关通路及其机制研究,子宫内膜癌代谢模型的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及中文核心论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

 

贺淼.jpg

贺淼博士

 

北京大学医学部2015级八年制妇产科博士在读,导师王建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