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14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组协办的“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七届母胎医学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
在今日议程中,大会特别设置了三大分会场,邀请了妇产科领域内颇具造诣的多位专家围绕胎盘起源性疾病、产科出血、胎儿医学方面前沿学术进展以及热议话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现撷取当日会场精彩内容,与各位同道分享。
【第一会场大会理论授课(胎盘起源性疾病)】
杨慧霞教授:早产诊治中的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首先分析了早产现状,随后围绕怎样防治感染相关的早产、PCOS是否与早产相关、早产时限问题等早产相关热点话题与大家进行深入探讨。杨教授荟萃文献研究分析胰岛素抵抗、宫颈机能不全等对早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硫酸镁可以用于34周以下即将早产胎儿的神经保护,杨教授强调,孕34周前都需要应用硫酸镁,首次负荷剂量4g,最佳时机是再分娩前24小时尤其是4小时内。
樊尚荣教授:产科高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产时发热包括感染性病因或非感染性病因,感染性病因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病因多样化,并存在耐药菌感染。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樊尚荣教授结合病例及文献研究介绍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特征、诊断方式和诊疗方案。非感染性病因常见,主要考虑鉴别诊断。樊教授指出,多学科团队在防治中有重要作用,外科干预是成功处理许多妊娠期和产褥期感染的关键。具体的病例分析让大家对产时发热的诊断与诊疗有了更多的认识,也给予大家很多启发。
余琳教授:妊娠合并甲状腺危象的诊断及救治——从死亡病例谈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余琳教授结合一例妊娠合并甲状腺病例的诊疗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余教授指出,妊娠合并甲亢并不少见,患者、家属对甲状腺疾病的重视程度以及医生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管理很重要。甲状腺患者应治愈疾病后再孕育,如果已经妊娠,可进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是否治疗关系到母儿的预后。甲亢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并发症,急需抢救救治,在临床疑诊时即可用药,如果出现先兆甲亢危象,要积极处理。服药时妊娠,孕期无需停药。促甲状腺激素(TSH)不能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但TSH正常可作为减量或停药的指标。
钟梅教授:妊娠合并干燥综合征
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育龄期女性高发,临床表现多样,需和孕期基础疾病、妊娠并发症鉴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钟梅教授重点讲解了妊娠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管理,并分享了妊娠期免疫性疾病诊断的经验与体会,对于孕前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一般不难诊断,孕前未发现、孕期首次诊断并非罕见,孕期出现器官功能受损,尤其是当2个或者2个以上的器官受损时需要警惕,注意排查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避免漏诊。对于妊娠合并干燥综合征,应重视疾病活动性评估,进行多学科会诊。钟教授系统的讲解让大家妊娠合并干燥综合征的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张晓红教授: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诊断与处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红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分度和原因,对妊娠合并急性白血病、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处理方案重点讲解。妊娠期急性白血病出现血小板重度减少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同时张教授还对血小板减少症分娩期的处理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分娩方式,此外还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性应用宫缩剂,减少出血,认真检查缝合伤口,避免血肿。
姚强教授:产科脓毒症的综合管理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机体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症候群,是高病死率的临床综合征。四川大学华西二院姚强教授简要介绍了产科脓毒症临床学特征、危险因素,并从预防、预测、识别、急救这四方面对产科脓毒症的综合管理进行详细讲解。姚教授指出诊断脓毒症的前提是识别感染性疾病,预防脓毒症的首要环节是尽早明确急性感染,脓毒症集束化管理要注重多学科协作。
丁依玲教授:妊娠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特殊类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丁依玲教授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高危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辅助检查、诊疗展开精彩讲述。丁教授重点介绍了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病因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以及产科处理。她指出,没有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应及早接受抗凝治疗,少量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增高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既往有CVST病史的患者妊娠后,建议整个孕期使用充分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降低血栓复发,加强孕期监管。
马玉燕教授:妊娠期肺栓塞的预防和处理
肺栓塞(PE)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马玉燕教授分别从PE的临床诊断、检查、预防、处理这几方面展开讲解。对高凝预防、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作出重要提示。此外,马教授还提出,PE反应团队应由丰富PE专业知识的临床医生组成,为PE患者制定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专业管理计划。对妊娠合并PE的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诊疗,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
魏媛教授:一例孕晚期重度肺炎救治体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魏媛教授展示了一例孕晚期重度肺炎的疑难病例,和大家分享了成功救治的经验和体会。魏教授强调,妊娠期感染需要警惕,要仔细观察病情,干预治疗既要权衡利弊又要积极果断,相互配合密切的MDT团队是制胜的关键。完整的病例资料展示、有条不紊的讲解,让大家对该病例有了很清晰的了解,同时完美的救治方案给予大家颇多启示。
林建华教授:产科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救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林建华教授从心衰的定义、主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预测、治疗进行详细讲解。林教授荟萃指南分析指出,心衰难以控制的产妇应终止妊娠,产后最初3天仍是心衰的高发期,应该引起重视。紧急终止妊娠,应联合多学科会诊,术前做好准备,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主刀,尽量减少术中出血、创伤和手术时间,除此之外还应注意预防出血问题。林教授还强调,意识到急性心力衰后应第一时间分析引起急性心力衰的因素,是否有内科方面的因素,注意多学科联合管理。
赵久良教授:谈抗磷脂综合征:不要忽视,更不要过度!
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教授依据研究分析指出,抗磷脂综合征不应被忽视,妥善管理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APS),可以显著改善妊娠结局。赵教授剖析了当前产科APS的“乱象”,表明不应过度诊断、评估和治疗OAPS。还结合临床研究数据分享了难治性产科APS的治疗选择研究进展,OAPS传统治疗面临的挑战是胎盘功能不全,可以通过早期的表现,监测血压等方法来调整后续的治疗策略,改善治疗结局。相信未来能有更好的治疗规范、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指南和共识,为妊娠合并风湿免疫病患者保驾护航。
罗国阳教授:复发性流产,辅助检查如何选择--来自美国证据
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将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流产定义为复发性流产(RSA),包括连续发生的生化妊娠,强调连续发生2次流产即应给予重视和评估。 RSA的规范化诊治是生殖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罗国阳教授全面分析了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并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复发性流产的循证治疗,重点讲解了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处理办法。
主持专家: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孙袁教授、黄山市人民医院曾令芳教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志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余琳教授、解放军第174医院郑剑兰教授、淮北市妇幼保健院晋兴林教授
【第二会场大会理论授课】
专题演讲
陕西省妇幼保健院曹引丽教授讲座中围绕产后出血的关键问题、产后出血的预测与预防、4T干预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她强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定要深入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管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颜建英教授分别从胎盘早剥的概述、胎盘早剥的分级与分类、胎盘早剥的诊断、胎盘早剥的病情进展监测与处理、胎盘早剥分娩时机及方式选择、胎盘早剥转诊救治等产科医生经常面临的胎盘早剥诊断和处理的六个常见问题进行了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邹丽教授主要从前置胎盘孕期的发现与预防、前置胎盘医源性早产的预防、前置胎盘孕期的治疗以及前置胎盘分娩时机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雪兰教授主要分享了妊娠期低蛋白血症诊断与处理,她指出,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液体增加,继发的蛋白丢失是导致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处理时要根据病因治疗、对症处理、综合评估,适时终止妊娠。
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通过展示多个精美图片和详尽的讲解,让学员深入了解了内膜再生过程中前体细胞的坚定及蜕膜细胞如何参与对齐调控,理解了蜕膜细胞阶段特异性的功能和分子基础。胚胎/胎儿致死突变大多与胎盘发育异常相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通过讲解合体滋养层营养摄取途和生理意义、胎盘滋养层的营养代谢模式等,对胎盘营养传输和代谢的调节机制进行了讲授。出血、感染、心脏病、高血压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常见病因。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侯红瑛教授讲座中通过分享一例临床病例,对产科严重感染的机制、预后、预防和治疗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最后,由来自美国威斯康星Aurora医疗集团Sinai医学中心陈凯教授带来了有关子痫前期的基础研究的讲座,内容生动实用,广受好评。
病例专题
病例讨论环节由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郑九生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赵茵教授进行了两例“产科高热”的病例汇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敦金教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金松教授、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华教授进行病例点评,通过病例讨论的精彩发言,不仅展示了各位学者扎实的理论的功底,也彰显出医者仁心的难能品德。
主持专家:青海红十字医院赵得雄教授、六安市人民医院徐运川教授、内蒙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孟海霞教授、芜湖市妇幼保健院赵艳芳教授
【第三会场大会理论授课(胎儿医学场)】
首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彩霞教授对规范化双胎管理、团体标准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解析,带领大家回顾了双胎门诊分级指南和胎儿镜临床应用指南的具体内容。香港中文大学梁德杨教授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减胎的风险,强调要结合临床评估和孕妇情况分析是否有减胎指征后再进行手术,通过视频对比了胎儿镜和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并对宫内输血如何分工进行详细讲解。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敏教授就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产科的应用、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对产科并发症的预测、双胎绒毛膜性的产前超声诊断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香港中文大学蔡光伟教授讲到,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是一种成熟且经过验证的诊断测试,用于识别具有超声结构异常,也可以提供给任何接受侵入性产前诊断测试的孕妇,他表示,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组测序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实验室的综合基因检测技术。
紧接着是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钱警语教授分享到,扩展性携带者筛查有望降低单基因遗传病的首次发生率,她表示检测前后的遗传咨询非常重要,此外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及医生临床咨询能力是开展携带者筛查的先决条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是用来检查胎儿染色体是否有异常,北京协和医院刘俊涛教授讲到我国高龄妊娠的比例逐渐增多,高龄妊娠是母婴保健法明文规定的产前诊断指征求,应建议产前诊断,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进行NIPT检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陈兢思教授指出携带者筛查,PGT、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均是降低出生缺陷的有效手段,选择不同干预策略时需充分告知相关检测的范围级局限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艳敏教授介绍了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胎儿生长受限(sFGR)、TPAS的诊断、分期、发生孕周、超声征象、处理方案、预后,详细讲解了自发性TAPS围产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最后,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郑博仁教授介绍了胎儿医学的发展演变并指出应用医药或手术措施达到产前治愈从而减轻出生发育或功能缺陷,更加优化胎儿过渡到宫外的生命,以保证诊治指南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香港中文大学Liona Poon教授分享讲座,早产是产科和医院中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与常规测量相比,双线法可更好地估计实际的孕早期宫颈长度。准确的早产预测对早产的诊治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识别高危孕妇,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并能在低危人群中识别早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早产发生。
主持专家:合肥市滨湖医院刘荃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宇光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滕银成教授、池州市人民医院何辉教授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