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jpg

 

【编者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或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盆腔疼痛等。PFD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产后及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当前,PFD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再满足于解剖治愈,而是尽可能达到微创、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时值岁末,妇产科在线特别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就2022年女性盆底医学领域的学术进展及热点话题进行总结盘点,为广大妇产科同道带来关于PFD诊疗方面的前沿进展。

 

01 PFD诊断评估研究进展

 

1996年Bump等提出的POP-Q评分系统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广泛用于POP的诊断与评价标准,但其临床应用相对较复杂,不易掌握,且具有不能体现阴道脱垂、阴道旁侧缺损及阴道侧壁缺损等类型的不足和局限性。

 

近年来超声影像的发展有益于盆底疾病的诊断。经会阴盆底超声包括二维超声、三维超声等,可以从会阴部直观、动态地观察盆底器官活动,从形态及功能角度对PFD的诊疗进行评价,并可及时发现隐匿于盆腔内部、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盆底支持结构的损伤。

 

二维超声一般在矢状切面上观察盆底结构,通过观测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及缩肛动作下各器官位置及角度的变化,评估器官功能,预测或诊断PFD。其中,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膀胱后角等参数以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可较为直接地反映膀胱、尿道支持结构的功能状况,反映膀胱颈活动度,有助于诊断隐匿性尿失禁。

 

三维超声能自动获得容积数据,分别显示出盆底轴平面、冠状面和横切面三个平面的图像,能够从动态、多平面、多角度观察盆腔器官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的变化,更充分、直观、准确地评估盆底的功能。

 

02 PFD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盆底重建手术是POP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终生手术风险为12.6%。重建材料包括合成网片和自体组织。目前,国内使用合成网片的主要重建术式包括经阴道植入网片(TVM)的盆底重建术和骶骨固定术。植入物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对于TVM手术及骶骨固定术的并发症、优越性仍存在争论。新兴的使用网片的重建手术方式,如侧腹壁悬吊术、髂耻韧带悬吊,也在广泛开展,逐渐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其有效性、安全性。

 

国内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引入并应用于妇科盆底领域,并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ERAS理念对于老年女性盆底手术患者的安全性,促进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花费。国内学者利用vNOTES等天然通道,开辟了新的更微创途径的盆底重建术式,包括骶骨固定术、骶韧带悬吊术。

 

盆底手术不再满足于解剖治愈,更关注并发症对功能的影响,尽可能达到微创、有效、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植入网片相关并发症,尤其是TVM的安全性问题引发全球热议和争论,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与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深度合作,建立中国首个盆底手术植入物网片并发症登记平台,填补了国内人体植入物登记系统的空白,目前已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纳入了近百余家单位及手术医师,累计登记病例3000余例。通过统一数据登记标准,建立盆底移植物并发症患者登记网络直报,定期举办典型病例专题讨论及分析、数据质控会议,并对医院开展手术及并发症处理的培训,全面提升我国盆底疾病治疗水平和临床科研水平。

 

03 盆底康复新理念

 

盆底疾病可以预防,应重视关口前移治未病在盆底康复中的应用。盆底肌肉的力量可以通过锻炼获得改善,以盆底肌肉锻炼为基础的盆底康复技术是女性PFD的一线保守治疗方法,已在欧洲发展近30年。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设立盆底防治学组,开展“中国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截至2019年已推广至全国各省市,盆底康复单位已逾八千家。

 

此前我国对于女性盆底功能的筛查和干预尚沿用外国经验,缺乏符合中国女性特点的参数。因此,通过100家医院采集近万例患者的正常盆底生理参数,从而建立中国女性的盆底生理参数,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PFD相关数据的智能解读、预警、诊断和分析系统,提高患者盆底康复的依从性,制定国家层面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PFD三级防治模式。

 

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影响了盆底康复患者定期到医院就诊、评估和康复的诊疗活动。借助“TELEMEDICINE(远程医学)”,助力盆底疾病患者的康复;借助移动客户端(如微信、APP等)小程序定时精准投送康复建议和计划,并根据可佩戴的智能康复设备回传患者的数据、自填式表单等,为盆底康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盆底领域未来展望

 

更加关注患者功能恢复,关注患者自我报告结局(PRO),加强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监测;

建立复杂网片并发症、慢性盆腔疼痛MDT诊疗网络;

推动盆底手术ERAS的应用和日间手术模式化;发展腹部微小切口(如单孔)、vNOTES等微创路径,减少患者创伤,促进术后恢复;

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开发智能、精准的个体康复治疗。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228172020.jpg

 朱 兰 教授 

 

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中国预防医学会盆底疾病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培训学院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组长,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妇科泌尿委员会委员,国际妇科泌尿组织(IUGA)学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杂志主编,《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编委。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