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0年,艾滋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中国的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女性感染者比例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增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最主要原因[1]

 

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梅毒流行呈现上升趋势,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妊娠合并梅毒率约2‰~5‰[2]

 

中国还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估计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大约4.8%[3]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防治儿童感染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

 

国内外研究表明,HIV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乙型肝炎病毒都可以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由母亲传染给儿童。

 

对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的同时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检测,可最大限度地发现孕产妇三种疾病的感染状况,尽早、及时、规范地对感染孕产妇采取干预措施:

对HIV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儿童提供抗病毒药物、安全助产和喂养指导;

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青霉素治疗和安全助产服务;

为乙型肝炎孕产妇所分娩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球蛋白和全程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可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坚持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原则,始终把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置于战略优先地位。

 

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将“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作为中国妇幼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目标之一。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实践,依托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成功形成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整合服务模式,惠及全国所有县(市、区),有效减少了儿童新发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1]

  

在国家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下,20年间中国的预防母婴传播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目前建立了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院为技术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综合服务网络;建立了与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及儿童保健服务相整合的服务模式,服务覆盖到全国所有孕产妇,保障了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为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

 

建立了评估和预防艾滋病、梅毒及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工作的指标体系,建立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和完善了实验室检测网络,明确规定了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测策略和流程,满足了孕产妇的检测需求。

 

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参与到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工作中,从不同角度参与到孕产妇的筛查、确诊、相关检测以及感染孕产妇及所分娩儿童的干预和支持等各个领域。

 

2018年,中国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检测率均达99%以上。

 

自2005年到2019年,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抗病毒用药比例从64.6%提高到了93.0%,HIV感染孕产妇所分娩儿童抗病毒用药比例从77.2%提高到了97.7%,HIV母婴传播率从开展预防母婴传播工作前的34.8%下降至4.5%;

 

自2011年到2018年,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比例从48.0%提高到了84.3%,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从13 294例下降至2792例,下降幅度达79%。

 

在乙型肝炎孕产妇所分娩儿童中,乙型肝炎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乙型肝炎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种率为99.8%;

 

自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项目开展以来,共累计避免1.2万名儿童感染HIV,4.5万名儿童感染先天梅毒,181.9万名儿童感染乙型肝炎[1]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出生人口的素质,也可以阻断家庭的代际传播,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影响。

 

中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距离国际“消除”母婴传播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消除艾滋病、梅毒母婴传播认证标准和流程全球指南》,要求各国提高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加强信息数据质量、实验室管理与质量,并强调在服务实施过程中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和社会参与,尽早达到认证指标,实现消除艾滋病和梅毒母婴传播[4-5]

  

我国目前的母婴传播阻断工作距离消除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国家人口基数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流动人口及跨境人口孕产妇管理和服务提供困难、社会组织参与有待加强等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支持中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给予重点考虑。开展妊娠期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病案评审,多学科合作,制定防治妊娠期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诊疗规范和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等是未来需要重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爱玲, 王芃, 乔亚萍, 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机构支持的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联合国驻华系统.回顾与展望-中国与联合国减贫合作四十年案例集.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19:123-130.

[2]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樊尚荣. 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2):158-160

[3]Zhou YH. Global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J].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3(9): 598.

[4]WHO. Global guidance on criteria and processes for validation: elimina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 and syphilis, 2nd edition[EB/OL]. (2017) [2020-09-21]. 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59517

[5]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2015-04-09)[2020-09-21][EB/OL].

 

摘自:王爱玲.妊娠期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现状与防治策略[J/CD].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0, 9(4): 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