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谜”一样的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很常见;披着“良性的外衣”,每月带来的却只有疼痛和苦恼。它就是往往引起严重痛经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近期,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联合制订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正值3月内异症知晓月,妇产科在线特别邀请到中日友好医院梁静教授,结合最新版指南和大家分享内异症疼痛管理要点,规范临床实践。
审批编号:CN-131691 过期日期:2024-6-12
妇产科在线:本次新发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与之前的内异症诊治指南相比有哪些更新要点?
梁静教授:新发表的实践版指南较第三版内异症诊治指南中疼痛部分的内容更为系统和细化。例如,指南详细介绍了内异症疼痛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除了内异症指南推荐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和孕激素,还补充了中医中药治疗和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方法,增加了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GnRH-a长效制剂,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更便捷的治疗选择。
此外,指南还介绍了内异症疼痛的物理治疗、心理干预、运动疗法、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同时从患者角度出发,对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内异症疼痛、盆腔外内异症疼痛、内异症合并子宫腺肌病的疼痛、内异症急腹症等。这些推荐体现了内异症疼痛的治疗既要规范化,又要个体化,关键在于选择正确合适的方式,综合治疗,长期管理,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妇产科在线:我国为什么要专门制订一部针对内异症疼痛问题的指南,请谈谈您的看法。
梁静教授:对于内异症的规范诊疗,我国专家已经持续推广了很多年。特别是,2021年我国更新发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根据最新研究证据、诊疗理念综合专家意见达成了共识。然而,很多临床医生仍然对内异症认知不足,尤其是青少年内异症,痛经常被误认为是原发性,诊断延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诊断延迟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不仅影响疾病治疗及预后,增加疼痛及复发风险,也加剧内异症对青少年及育龄期女性生育功能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内异症在不孕症患者中的发生率达25%~30%,不孕症患者中50%左右的女性合并内异症,内异症是导致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存在的内异症病灶将损害患者的卵巢功能及其生殖功能,导致不孕症的发生。
此外,目前临床上评估内异症疼痛的标准还不统一,治疗也不尽规范,长期管理更是不到位。因此,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学组组织国内专家,基于第三版指南,聚焦内异症疼痛的诊治和管理,在今年1月发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
妇产科在线:您对基层医生诊断内异症有哪些建议?
梁静教授:内异症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意味着一些患者起初可能仅在月经初期感到疼痛,到后来疼痛持续整个月经期,甚至非经期也会感到疼痛。腹腔镜诊断是内异症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提出要重视内异症的临床诊断。建议将重点放在患者的临床症状上,重点识别可能诊断内异症的症状,如痛经、盆腔疼痛和不孕不育等,重视专科查体,从症状和体征的表现推断出内异症,而无需腹腔镜检查。
因此,基层医生要及时更新观念,内异症的诊断已从过去强调腹腔镜手术的“金标准”,转变为重视临床诊断。我国指南指出,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可以临床诊断内异症:痛经,影响日常活动和生活;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或性交后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胃肠道症状,尤其是排便痛;与月经周期相关的泌尿系统症状,尤其是血尿或尿痛;合并以上至少一种症状的不孕。指南推荐基于临床诊断,尽早开始经验性药物治疗。所以,内异症早诊早治,才能及早控制疾病进展,保护生育力,避免不良妊娠结局。
妇产科在线:每年的3月是内异症知晓月。在今年的内异症知晓月,请您就内异症及女性生殖健康作个寄语。
梁静教授:内异症人群中有近一半的患者伴有不孕。年轻或青春期的内异症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育难题,这类患者需要保护生育功能。同样由于内异症延迟诊断,在诊断时其生育能力可能已经受损,患者往往对此焦虑不安,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对这类年轻患者,要综合评估,个体化处理,尽量为患者创造受孕机会,必要时行辅助生殖技术,圆女性朋友成为妈妈的梦想。
妇产科在线:请您对内异症疼痛的管理作简要总结。
梁静教授:内异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疼痛是内异症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内异症疼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临床问题,正确评估疼痛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都十分关键。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患者的病史采集、症状及体征的评估,实现早诊早治,守护女性生殖健康。
专家简介
梁静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妇产科执行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专家个人经验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得使用本材料。
审批编号:CN-131690
过期日期:2024-6-12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