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妇产科在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子宫内膜癌的诊治现状。


陈晓军教授: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而宫颈癌的发病率则因为HPV疫苗的普及而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随着饮食习惯的西化,高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量增加,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降低,导致肥胖人群数量上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目前,在中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越了宫颈癌,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


然而,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子宫内膜癌的高发率已经引起了妇产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他们对肿瘤的筛查和治疗流程进行了更加规范的管理。目前,除了常规的超声检查外,还出现了许多高精准度的甲基化检测技术,这些技术能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在治疗方面,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已经发布了子宫内膜癌的诊治指南,使得医生们,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能够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更有效、规范的治疗。


在分子分型诊断领域,临床实践已经变得更加普及和标准化。由王建六教授主导的《基于分子分型的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预示着未来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将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方针。这将极大地推动我们向精准医疗的目标迈进。


妇产科在线:2023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公布了新的子宫内膜癌分期系统,该更新对辅助治疗的选择有什么影响?


陈晓军教授:事实上,从2009年到2023年,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标准经过了14年的演变。在这14年的历程中,我们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公布了新的子宫内膜癌分型系统——TCGA分型,这一分型系统不仅突破了大家对子宫内膜癌形态学和肿瘤扩散的传统认识,还基于肿瘤的分子特征,提供了对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指导了临床的精准治疗。


因此,FIGO在2023年更新的分期标准,不仅基于对子宫肿瘤累积范围、淋巴结累积范围等传统因素的评估,而是超越了物理局限,整合了分子特征的新概念。这种整合使得2023年的分期更加精准,它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更精确的评估,从而作出更精准的预后判断。


此外,这样一种新的分期标准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因此,这无疑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妇产科在线:哪些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在术后接受辅助治疗?如何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决策过程,涉及对肿瘤的累积范围、肌层浸润、淋巴结及附件累积情况等传统病理因素的细致评估。同时,基于当前的分子分型技术,临床医生能够深入理解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特征,如预后较好的POLE突变型与预后较差的P53异常型,以及其他多种分子标志物。此外,雌激素受体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以及淋巴血管浸润的范围,也是临床上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简单来说,根据2023年FIGO分期,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为乐观。对于IA期患者,可以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而对于IB期或IC期患者,尽管病情有所进展,但预后仍然较好,可以选择定期随访或阴道后装放疗作为辅助治疗。


对于II期的患者,特别是IIA期和IIB期,肿瘤为非侵袭性组织学类型,且伴宫颈浸润或广泛淋巴血管累及(LVSI),主要的辅助治疗策略是盆腔外照射放疗(EBRT)。


对于IIC期及更高分期的患者,存在更多高危因素,例如P53异常或II型子宫内膜癌。对于这类患者,治疗策略通常包括全身治疗±盆腹腔外照射放疗。同时,治疗方案的制定还需进一步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分子特征,以确保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妇产科在线: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近年来有哪些新的进展?有哪些探索值得期待?


陈晓军教授:2017年FDA批准了帕博利珠单抗作为针对存在错配修复系统缺陷的实体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批准标志着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引入,为子宫内膜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创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策略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化疗,如TC方案,以及外照射治疗。现在的治疗是基于对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的深入理解,并利用新型靶向药物进行更为精准的治疗。例如,在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不再将TC方案视为唯一的标准治疗,更倾向于将TC方案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结合,作为术后治疗和维持治疗的一部分,这种组合疗法已被证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当然,这仅仅是治疗策略的一部分。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还可以使用针对HER-2的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然而,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尽管这些进步显著,但在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道路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作为未来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的重要方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ADC药物通过靶向肿瘤表面特有的蛋白表达,携带高浓度的抗肿瘤药物载荷。ADC药物并不局限于“免疫热”肿瘤,它能够针对通常在细胞表面高度表达的特定抗原,将药物载荷精准输送至肿瘤细胞。因此,ADC药物为多种肿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当然,除了ADC药物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有效的靶向药物可供选择。因此,对于子宫内膜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乐观,并看好这一治疗方向。


专家简介


640 (1).png

 陈晓军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子宫内膜癌临床和基础转化研究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 妇科肿瘤分会 副会长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 》主要编委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科在线】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