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宫内膜病变临床与病理进展一直是妇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研究深入,专家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7月20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疾病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承办的“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及病理进展学术会议暨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1.png

 

此次会议汇聚国内妇科、病理科、超声科等领域知名专家,深入探讨子宫内膜病变研究进展,强调了高危人群筛查的重要性,分享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经验。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大会还安排了子宫内膜微组织采样、经阴道超声、门诊无麻醉一次性宫腔镜操作等实操培训。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就如何加强跨学科合作、优化子宫内膜癌筛查流程、提高筛查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启动了“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这将为子宫内膜癌诊疗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推动子宫内膜病变的防治工作。

 

大会为与会者构筑了一个探讨前沿技术、分享临床经验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对于推动子宫内膜疾病的规范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妇产科在线作为大会媒体支持,将带着您跟随专家视角,一同走进会议现场,倾听诸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洞悉前沿技术的应用动态。

 

开幕式

 

2.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果教授主持会议

 

张果教授首先向莅临会场的各位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37家单位的妇产科、病理科和超声科的专家学者们致以热烈的欢迎,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共同见证“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隆重启动。张教授随后隆重介绍了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们,他们的莅临为会议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和期待。

 

3.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致辞

 

王建六教授首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领导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向参与本次会议的全体妇产科同仁致以深深的谢意。他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面向人民健康,本次会议正是对这一精神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医务人员守护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子宫内膜癌在北京和上海已位列妇科恶性肿瘤之首,这凸显了对子宫内膜筛查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上午的会议重点讨论子宫内膜筛查方案,邀请行业内的先行者分享宝贵经验。下午的议程分为三个分会场,就子宫内膜微组织采样及超声检查、病理诊断,以及免麻醉门诊宫腔镜培训进行深入交流,规范内膜癌筛查方法。希望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与会者能够共同努力,开启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新篇章,并在国内树立起一个值得效仿的典范。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奇灵教授致辞.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奇灵教授致辞

 

李奇灵教授表示,非常开心能够参加此次大会。我们的课题小组在西安已经成功举办八届子宫内膜临床与病理新进展学习班,而今天,特别荣幸第九届学习班能在北京和王建六书记团队携手举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子宫内膜癌在国内许多发达城市已经超越了宫颈癌,成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因此,对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详尽的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指南或专家共识,今天我们有幸汇聚了众多热衷于子宫内膜病变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筛查策略,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希望在王建六书记的领导下,与会的每一位专家学者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推进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为提高我国妇科肿瘤防治水平做出微薄贡献。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二级巡视员郗淑艳致辞.png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二级巡视员郗淑艳致辞

 

郗淑艳巡视员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今天会议主题正是沿着国家领导要求我们工作的方向前进。本次会议凝聚了全国志同道合的妇幼健康工作者,大家积极探索子宫内膜癌防治筛查诊疗策略,共同为推动妇幼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期待你我携手,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北京建设,共圆妇幼健康梦。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预祝研究项目取得丰硕的成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戴月调研员致辞.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戴月调研员致辞

 

戴月调研员致辞,近年来,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借鉴子宫颈癌的筛查经验,通过有效筛查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诊断和早治疗,这对于妇科领域是一个至关重要议题。本次会议聚焦子宫内膜癌病变的研究进展,开启子宫内膜癌筛查研究,探索适宜的筛查模式,促进子宫内膜癌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这对于保护妇女健康,减轻肿瘤患者医疗负担都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希望在王建六主委的带领下,在所有参与单位的通力协作下,能够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促进子宫内膜病变防治这一项事业的发展。最后,再次感谢大家为妇女健康事业所做出的贡献,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启动会

 

7.png

 

“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历经两年的精心筹备,于今天正式启动。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37家单位的妇产科、临床病理及超声科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激动人心瞬间。这个项目的启动,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妇科肿瘤防治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展现了医疗界同仁们对于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相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与支持下,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王建六教授:子宫内膜癌筛查现状

8.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荟萃大量研究数据,分析各国子宫内膜癌筛查现状: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应重视子宫内膜癌的早诊早治。目前,子宫内膜癌筛查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具备筛查的各项条件,应尽快进行推广。子宫内膜癌筛査基于高危人群的“选择性筛查”,而非全人群筛查。目前筛查存在一些困难,包括医务人员和普通百姓观念的转变,病理诊断标准的统一。后续应注重多学科协作,加强对临床和病理医生的培训。

 

张果教授: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案介绍

9.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果教授介绍了“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筛查方案,针对子宫内膜癌发病高危人群,应用“经阴道超声”联合“子宫内膜微组织病理检查”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明确两种筛查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及最佳组合方式,并对不同筛查模式进行成本-效用分析。期间,张教授详细介绍了入组标准、研究步骤及注意事项。期待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尽早制定适合中国高危人群的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惠及更多的患者。

 

研究实施计划讨论

 


 微信图片_20240725132842_副本.png


随后,李奇灵教授、王倩青教授、张正茂教授、韩丽萍教授等多位专家,就“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实施计划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专家们各抒己见:患者入组标准和随访计划是保障研究顺利进行的基础,整合妇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可助力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现场的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各种思想和观点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激发出无数创新的火花。新的观点和创新的思路层出不穷,为“高危人群子宫内膜癌筛查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进展

 

吴青青教授: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研究进展

11.png

 

经阴道超声凭借其无创方便、易重复的特点为子宫内膜病变的筛查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子宫内膜厚度和超声特异表现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线筛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吴青青教授结合大量超声图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子宫内膜疾病的超声图像、标准测量方法以及各项超声结果的描述标准,强调应注重子宫内膜病变超声检查规范化,获得同质化标准图像,要对检查结果进行标准化描述。此外,超声检查结合造影技术、AI辅助诊断等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

 

耿京教授:超声造影在宫腔病变的应用

12.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耿京教授重点介绍了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妇科超声造影检查注意事项和时相观察。结合多个病例介绍了超声造影在宫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超声造影检查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信息,对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及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有帮助。对保育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超声及超声造影可协助评估其病变状况(缓解、持续或复发),并可对妊娠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进行评估。但超声是影像学,不能代替病理诊断,因此对于复杂患者一定要结合其他影像学进行全面评估。

 

沈丹华教授:微标本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13.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沈丹华教授强调,提高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效率,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势在必行。沈教授简要介绍了微量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取样方法,分享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研究结果,并表示利用Li Brush微量子宫内膜取样后病理标本制作及诊断流程已经成熟,其诊断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仍需提高,为子宫内膜癌筛查提供了一种可行方式,未来免疫及分子标记在微标本的应用将会弥补组织学的不足,提高筛查的敏感性。

 

子宫内膜癌筛查经验分享

 

李奇灵教授: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14.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奇灵教授表示,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的普及与推广需克服取样难及制片难、诊断难、病理医师急缺等难题,人工智能辅助病理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可减轻病理医生工作负担,加速筛查工作开展。随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病变的研究进展,分享了子宫内膜癌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取得的成果。她表示,“Li Brush” 子宫内膜癌细胞取样系统可有效解决“取样难”的问题,Shi标本制片系统充分结合细胞学与微组织学,有效解决“制片难”的问题,而AI算法可有效解决子宫内膜癌筛查解决病理医师“诊断难”及“人员紧缺”的问题。

 

15.png

俞梅教授:子宫内膜癌筛查经验分享

16.png

 

北京协和医院俞梅教授基于《子宫内膜癌筛查规范化建议》为大家详细地梳理了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并对筛查结果的处理流程予以充分讲解。随后,俞教授和大家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国内多中心子宫内膜癌筛查项目开展经验,深入探讨了样本采集方法和样本保存以及病理诊断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俞教授还分享了育龄女性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微无创筛查经验,为大家打开了新的思路。

 

张果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验分享

17.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果教授讲述了子宫内膜微组织检查的步骤及微组织取样注意事项,还分享了其团队进行的子宫内膜微组织活检与子宫内膜活检的对比研究结果。子宫内膜微组织活检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检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且子宫内膜微组织检查进行筛查医疗费用显著降低。张教授还分享了无麻醉宫腔镜使用体会,表示免麻醉宫腔镜在门诊子宫内膜活检中具有独特优势。最后还结合多个典型病例分享了子宫内膜筛查经验,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子宫内膜微组织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应用。

 

主持风采

 

18.png

 

19.png

 

20.png

 

会场花絮

 

 

 

23.png

 

分会场一:子宫内膜微组织采样及超声培训

 

24.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奇灵教授首先作了题为《用Li Brush进行子宫内膜取样注意事项及拓展应用》的讲座。她重点分享了取样过程以及取样注意事项,强调取样前应注意判断子宫前倾或后屈的程度,以便判断是否需要配合使用宫颈钳,窥阴器暴露宫颈后,如阴道分泌物较多,应用棉头擦拭后再进行阴道消毒,然后再进行取样。李教授还围绕“取样过程中会不会造成子宫穿孔?会不会造成宫腔感染?取样困难怎么办?标本如何洗脱?如何把握取样时机?不宜取样人群有哪些?”这7个大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后,李奇灵教授精心梳理了FZOCUS-1研究和DUO-O研究的设计方案与研究成果,向在场的听众们分享了她在卵巢癌一线维持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些见解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他们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精彩的讲座之后,李奇灵教授同多位专家围绕子宫内膜取样的注意事项进行热烈讨论。她表示,对于子宫位置异常的患者可辅以宫颈钳,可提高取样满意度及成功率。对于宫颈管粘连的患者,如使用一次性宫颈钳后仍无法进入宫腔则可使用一次性探针辅助。

 

韩蓁教授:重视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的超声检查

25.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蓁教授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和超声图像,详细阐述了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癌的超声特征。她强调,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诊断工具,如双平面探头、超精细或超微血流成像技术以及三维超声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子宫内膜的超声检查在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为保守治疗策略提供关键的参考信息,还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恶性疾病。此外,重视年轻女性子宫内膜的超声检查,不仅是维护生殖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实现早期干预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耿京教授:子宫内膜癌筛查项目——超声培训

26.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耿京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测量方法,结合多个超声图像讲述了子宫内膜中线显示、子宫内膜与肌层交界面、内膜及宫腔病变血流评估以及宫腔病变描述,还展示了超声规范报告模板。子宫内膜癌筛查首先应注意识别筛选高危人群,其次选择超声检查途径,检查包括子宫检查、内膜检查、CDFI检查,要注意内膜血流评分、宫腔占位血流评分、血流信号。子宫内膜疾病诊断中询问病史非常重要,要结合详细的病史以及规范的超声检查,如此才能对疾病进行精准诊断。

 

讨论环节

 

27.png

 

讲座结束后,众多学者纷纷向耿京教授提问,大家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希望未来能持续推广妇科超声造影的规范化技术,助力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治疗,为广大女性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主持风采

 

28.png

 

29.png

 

会场花絮

 

30.png

 

31.png

 

分会场⼆:微组织病理阅片培训

 

刘爱军教授:子宫内膜癌病理诊断进展

32.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刘爱军教授详细阐述了子宫内膜癌的WHO分类变化,包括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子宫内膜样癌呈乳头状生长、子宫内膜癌的胃(型)粘液性癌、去分化癌、未分化癌、中肾腺癌/中肾样腺癌、子宫内膜混合性癌等多种类型。同时,她详细讲解了检测路径和判读顺序,以及如何进行多重分子亚型的判断。特别提到了林奇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流程,并强调所有子宫内膜癌均应进行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随着对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不断深入认识,其组织学分类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临床与病理学科之间需要拥有共同的语言,便于密切沟通与交流。

 

李荣教授: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的制备

33.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荣教授专注于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的制备研究。制备过程:通过取样器获取分散的微小组织、细胞团以及细胞聚集体,制成细胞蜡块,石蜡包埋切片。详细讲授了标本收集、包裹、离心制备组织包埋块等关键步骤,每一步都需严格遵循细胞及微标本块制备流程。特别是在离心前,注意标本的均匀分散、离心参数调整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和温控条件,以确保标本质量和安全性。

 

沈丹华教授: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病理诊断流程及病例展示

34.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沈丹华教授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病理诊断流程,强调评估标本满意度的重要性。根据子宫内膜腺体成分的数量,标本满意度可分为三类:不满意标本、比较满意标本和满意标本。她也详尽阐述了病理诊断部分: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多种多样,包括大致正常的子宫内膜和多种良性、前驱性及恶性病变。沈教授还结合多个病例强调,病理医生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侯惠莲教授:宫腔刷取液基薄层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诊断

35.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侯惠莲教授就子宫内膜细胞学的基本判读、宫腔刷取子宫内膜细胞学的诊断特征、子宫内膜细胞学的诊断原则以及诊断时需注意的事项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她强调:深入理解子宫内膜细胞学的诊断特征,能够显著提升宫腔刷取液基薄层细胞学的诊断准确性,并使其与诊刮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符合率达到更高水平。因此,这一方法有望作为子宫内膜癌初筛及诊断的有效手段,得到患者的广泛接受,并相信其在临床上将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讨论环节

 

与会成员围绕“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病理诊断流程及评估满意度标本”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①“子宫内膜完整腺体”在微标本中的重要性,大家一致认为它是评估标本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微标本的制备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持腺体的完整性,以便更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②微标本病理诊断流程的三个等级以及顺序调整的问题,有成员建议根据实际诊断需要灵活调整顺序;③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满意度,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影响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满意度,应在取样过程中采用更精细的技术,并确保标本的及时、正确处理;④子宫内膜癌患者保育治疗,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有成员分享了他们在该领域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保育治疗方案;⑤功能性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紊乱(不规则增生)、宫颈管腺体病变以及子宫内膜样癌FIGO分级等,大家对于筛状结构、高中分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临床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整场讨论氛围热烈而有序,参与成员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子宫内膜组织微标本病理诊断领域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经验。

 

36.png

6405.png

 

会议总结

 

37.png

 

会议最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提出了肿瘤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及两个制约内膜癌筛查进展的关键问题,是取材和病理诊断。他就取材和病理中的细胞学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子宫内膜细胞病理学标准缺失和专家队伍缺乏的问题,并思考了是否应跳过细胞学直接进入分子诊断的研究。此外,还讨论微组织诊断的优势和是否需要另外制定标准。强调了筛查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而非诊断,并提出简化流程、减轻对病理诊断标准要求可能更容易实施的观点。

 

主持风采

 

38.png

 

分会场三:门诊无麻醉一次性宫腔镜操作培训

 

门诊无麻醉一次性宫腔镜操作培训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技能的双重盛宴。这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宫腔镜操作的理解,而且通过现场演示和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临床前技能。

 

专题讲座

 

39.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黄晓武教授在《子宫内膜取样方法的演变》报告中,引领我们回顾了子宫内膜取样技术的历史变迁,从传统的刮宫术到现代的定位取材,再到最新的细胞刷取样技术,每一步进化都是医学进步的见证。她强调,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样本的代表性和诊断的准确性,还显著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预示着个性化医疗时代的到来。

 

李敏教授: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

40.png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敏教授在《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诊断价值》的中深入剖析了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核心作用:宫腔镜提供的直接视觉评估,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性质,指导活检部位的选择,提高诊断的精确度。此外,结合宫腔镜影像与病理结果,可为患者制定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趋势。

 

田文艳教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学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

41.png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田文艳教授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形态学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诠释了宫腔镜的价值。她通过系列典型的子宫内膜病变形态特征,展示了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独特洞察力。田教授强调,熟练掌握子宫内膜的形态学特征,对于区分良恶性病变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王益勤医生:一次性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保育患者中应用

42.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益勤医生在《一次性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保育患者中应用》报告中,聚焦了一次性宫腔镜这一创新工具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她分享了一次性宫腔镜微创、快速、安全的优势,特别适用于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一次性宫腔镜的使用,不仅减少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也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提升了整体的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专家对话:优化门诊宫腔镜检查流程

 

43.png

 

讨论环节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生澎教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门诊免麻醉宫腔镜检查工作流程》。他全面覆盖了从技术准入、术前准备,到操作细节与并发症管理的全过程,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宫腔镜诊疗指南。

 

随后,张生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祝洪澜教授、田文艳教授、王益勤医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敏教授围绕门诊免麻醉宫腔镜检查的工作流程与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于提高检查效率、确保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告知患者操作必要性及可能不适,消除疑虑。操作中关注患者情况,通过交流缓解紧张情绪,并解释操作及后续处理。

 

6401.png

 

6402.png

 

6403.png

 

44.png

 

会议的最后环节,为参会医生提供了手把手操作一次性宫腔镜的机会。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医生们不仅学习了操作技巧,还深刻体会到了一次性宫腔镜在实际应用中的便捷与高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医生们的技术自信,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持风采

 

45.png

 

46.png

 

47.png

 

会场花絮

 

48.png

 

49.png

 

本次学术会议聚焦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分享经验、精进技艺。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分享和深入讨论,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和病理进展的认识,更是促进了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在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声明:本文由妇产科在线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