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BCRESERCH统计,基因测序市场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
目前,广东、江苏、四川、湖北相继明确了NIPT检测收费标准,出于精准性与无创性的特点,基因检测产业逐步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NIPT又名无创DNA产前检测,是最早产业化的大众基因产品。自香港中文大学教授Dennis Lo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后,贝瑞和康创始人之一周代星于2007年5月提出了最早期的NIPT数学模型,开启了“NIPT检测时代”,周代星也因此在三年后创立了贝瑞和康。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发展,据BBC RESERCH统计,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5%,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将达到1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1.1%。随着进入基因产业的公司的迅速增加,以及监管政策的逐渐宽松,中国也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期。
2007-2018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图: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从产业链、行业竞争、消费市场、监管格局四个角度对基因产业调研发现,中国基因产业已公司的数量呈现爆发趋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优秀企业开始从中游延展至上游、基因产品市场认可度差距较大、监管环境日益改善。
那些全产业链布局、销售渠道稳定、产品追求临床级别的企业,将借助新一轮发展时期,率先胜出。
一、行业竞争格局
基因组学应用的产业链上游为测序仪器、设备和试剂供应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受检者。
形成全产业链的公司也将获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如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
1、上游:测序仪和试剂、耗材竞争格局
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检测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主要公司是Illumina和Thermo Fisher(收购了Life Technologies)两家,全球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中国的代表性企业限于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
上游制造商在基因产业中的话语性较强,除供应测序仪外,中游应用商还必须购买仪器运行所需的耗材和试剂,应用商基本上谈不上有议价能力。
耗材及试剂的价格十分昂贵,以试剂为例,Illumina试剂在2015年第二季度的价格为3660美元/盒,对于应用商来说,成本较高。
此前,中国在测序仪环节基本没有话语权,但从2014年开始,这一坚冰被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和博奥生物打破。2014年6月,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BGISEQ-100测序仪获得批准,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也于当年11月获批。博奥生物BioelectronSeq 400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则在转年2月获CFDA批准上市。而市场中唯一一家以基于illumina测序技术的贝瑞和康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于2015年3月获得CFDA批准。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紫鑫药业合作开发测序仪一直没有下文。
获得CFDA批准上市的这四款测序仪,其中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是贝瑞和康与美国Illumina公司合作的产品,后者于2015年11月中旬被列入美国标普500指数,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其他三款测序仪皆是与美国Thermo Fisher合作以Ion Proton 原理为基础国产化设备。
NextSeq CN500是为满足中国临床需求而设计制造的一款新型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在临床使用上,测序仪的通量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还需满足质量稳定及样本制备的要求。
在上游实现突破的四家公司,尤其是考虑到贝瑞和康与测序仪龙头Illumina公司的合作身份,不仅降低了自身测序的成本,并部分掌握了在其他测序应用商的话语权,因而为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事先建造了“护城河”。
中国公司测序仪发展情况表:
2、中、下游:测序公司及渠道竞争格局
从2015年至2016年第一季度,中游测序应用公司的竞争格局异常惨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有200家左右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天津等省市,2015年中,几乎每周都有成立新公司的消息。
其中,位于第一方阵的企业包括四家,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其余较为知名的企业包括药明康德、安诺优达、诺禾致源、凡迪生物、百迈克等。
比较各公司实力的核心指标包括获得注册证或牌照的数量、销售收入、产品特点、渠道稳定性等。本报告认为,公司拥有的测序仪数量并非比较基因公司的核心指标,大量闲置的测序仪是开销,而不是收入来源。
(1)2015年国内基因公司布局:蜂拥而至,抢占地盘
2015年,不仅成立了数量众多的基因公司,并且发生了多起收购事件,收购的目的主要是切入基因行业或抢占地盘。其中比较重大的收购包括药明康德、千山药机、迪安诊断、绿叶集团、汤臣倍健、万润股份、安科生物、誉衡药业。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转型到基因产业,玩家众多表明各方十分看好基因产业的发展前景。
2015年国内基因产业收购表:
除了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巨头外,小型基因公司的数量也在日益飞涨,这些初创公司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上述基因巨头,如华大基因等公司。
由于实力有限,初创公司采取了与大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如,价格战、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细分市场等策略。
采用价格战策略的公司中最为著名的 “小”公司为一脉基因,其最牛的事情,是把人全基因组标准分析价格降到300元一个,把全外显子的分析价格降到100元一个。又如,23魔方公司,把某些特定的检测价格降至几百到1000多元钱。
持有价格战策略的公司也往往以贴近消费者的方式实现收入,因为其抛弃了医疗机构的渠道策略,降低了渠道分成费用。据悉,医疗机构渠道会占去30%左右的收入。
这些公司大多采用网络销售手段,如APP、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试图拷贝美国基因公司23andMe的方式,但前景目前还难以定论。
(2)销售、渠道强强组合,才能生生不息
从目前各基因公司的销售额来源看,除科技服务外,生育健康领域无疑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而在生育健康领域中,无创DNA产前检测(简称NIPT)的相关检测产品因获得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批准,又是重中之重。
据统计,在获批的NIPT产品中,贝瑞和康的 NextSeq CN500高通基因测序仪及其相关配套试剂耗材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约为70%,这一成绩超越了华大基因及其他两家公司。华大基因曾在NIPT检测上率先降价,但其产品化的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市场份额却十分有限。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华大仍以收样检测服务为主。除上述两家公司外,中国NIPT剩余1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公司分享。 渠道,尤其医疗机构的渠道数量和稳定性,决定了基因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从中长期看,占领市场的多寡凭借的是销售策略。具体至贝瑞和康,则是其一贯坚持的“渠道致胜”理念获得市场认可。贝瑞和康利用国内现有的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进行渠道建设。这一网络是政府花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现有300家左右的产前诊断中心和筛查中心,公司COO高扬曾详细描述了渠道的本质。
“公司的战略就是和国家花费十多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网络合作,通过现有的成熟渠道,提供高品质的产前筛查方案。”
从长远战略看,除了“渠道致胜”,始终关注产品的临床适用性来进行产品研发,也至关重要。依托NextSeq CN500测序仪为平台开发的NIPT系列产品已拥有大部分市场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这套完整的NIPT解决方案是专业用户的首选,优质的产品或将成为笑到最后的胜者。
因此,渠道、产品,强强组合,才能生生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贝瑞和康最早完成了NIPT技术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并实现技术推广,并于2014年与“NIPT之父”,香港中文大学的Dennis Lo合作在香港成立Xcelom公司。2016年2月,贝瑞和康NIPT升级产品贝比安plus全新上市,检测深度触及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是国内首个覆盖十余种胎儿染色体疾病的NIPT项目。
随着几家公司拿到NIPT的cFDA注册证,市场格局大体形成,不具备下游控制力的小型公司很难后来居上。
一般来说,基因产业的下游即医疗机构、消费者等,两者各有千秋。通过医疗机构则销售额稳定、风险小,但利润低;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则利润高,但销售额难以保证,并存在较大的经营和政策风险。
基因产品渠道分析表:
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审批通过了108家医疗机构开展NIPT临床试点,比较第一方阵中的四家公司,据贝瑞和康CEO周代星在年初JP摩根健康产业大会的发言,贝瑞和康拥有其中一多半的优质产前诊断中心资源,这对其他基因产品的推广非常重要。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关于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广东等多家机构入选,这些机构和临检实验室是企业开展肿瘤测序的准生证。
事实上,对于未纳入上述试点的医疗机构甚至体检中心,也在开展基因测序,检测费用无法进入公立医院统一账户,而只能游离于医院财务之外,形成“体外循环”的模式。私立医院收费则相对灵活。
调研发现,私立医院对基因测序产品的接受程度远大于公立医院。以北京市场的无创产前检测为例,知名私立医院均可提供检测,但公立医院覆盖范围有限,有需求的患者必须前往已与基因公司签约的医院检测。
不过,目前各公司对下游客户议价能力有限,加之价格战,造成了基因检测行业利润率普遍偏低的现状。
基因测序应用商大都没有自己的医院资源,很多还需要依赖渠道商去打开终端市场。由于医院的数量有限,目前有高通量测序试点资质的医院更少,面对同一家医院入口,市场中同类的基因测序应用商的数量,远远高于有实力的渠道商数量,因此在下游采购者方面的议价能力也显得不那么强;何况中国医疗环境一直倡导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终端定价还要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和物价收费的制约。
为打破医疗机构的垄断状态,一些公司开始直接面向消费者,市面上也陆续出现了诸如基因商城、基因检测APP等应用,但与医疗机构渠道相比,虽然其利润相对较高,但目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检测数量难以保证。
代表性企业实力比较表:
二、消费市场格局:生殖健康广泛接受,肿瘤测序未出现巨头
调研显示,辅助生殖、孕妇产前、肿瘤个体化治疗和肿瘤液体活检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较高;而消费者对单基因病、遗传性肿瘤预测、心脑神经系统等检测项目买单的意愿较低。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为“刚需”,对于那些“刚需”和“准刚需”的产品,市场需求较为旺盛,而对于疾病预测和受众较小的产品需求有限。
除NIPT外,其他基因检测服务和产品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大多实行公司自主定价,从中可以看出,专注刚需和准刚需产品的公司为贝瑞和康。
表格:基因检测产品认可程度表
调研发现,NIPT行业处于市场爆发前夜,市场认可度高。与NIPT相关的生殖健康同样具有强劲的市场潜力,如辅助生殖相关基因检测(PDG、PDS,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等。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谁在这一持续发展中准备的弹药和粮食越充分,谁最有可能笑傲江湖。
而肿瘤基因检测市场目前还未出现行业巨头。目前,公司繁多,技术各异,平台多样,检测类型既包括传统样本(如,组织,石蜡切片等),也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等。市场日显发展端倪,但是尚未有领导者脱颖而出。
这一情况反映到消费市场,则出现了价格差异大、市场接受程度不一等现象。下面以目前最具前景的肿瘤测序为例加以说明。
目前进入市场的肿瘤产品包括遗传肿瘤预测、肿瘤个体化用药、肿瘤液体活检等。
肿瘤的个体化用药及液体活检呈现出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部分项目成为肿瘤病患的刚需产品。贝瑞和康推出了昂科益套餐,华大基因推出10余种癌症的用药基因检测、多态性及个别基因突变检测,安诺优达推出化药指导基因检测等。
此外,肿瘤液体活检也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陆续推出,这将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下一个突破口,随着中国肿瘤患病者的急剧增加,市场前景巨大。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50家公司在从事肿瘤液体活检基因检测,几乎都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如贝瑞和康、华大基因、药明康德、诺禾致源、思路迪、燃石生物、世和基因、益善生物、吉因加科技、宝藤生物、圣谷同创、艾德生物等。
肿瘤液体活检依据检测目标不同,分为ctDNA检测和CTC检测。目前多以ctDNA为检测目标,占比约60%。但由于检测技术和精确性存在差异,各公司的产品性能差距较大。
在ctDNA测序领域比较靠前的是:贝瑞和康、思路迪、世和基因、燃石生物、华大基因。
据悉,贝瑞和康创新的技术核心是血浆ctDNA高通量基因测序。研发主要集中于肺癌、结直肠癌等和靶向用药相关的基因检测上。贝瑞和康的目标非常明确,不做预测性的基因检测,而是关注更具体的问题。例如肿瘤的驱动基因是怎么突变的,以及用药后耐药性的监控,主要集中在中晚期的肿瘤。贝瑞和康对于肿瘤产品的期望是把一个项目做到让人无话可说。在一款产品上,需要让临床形成共识,需要拿出更详实的卫生经济学数据。
调研认为,目前各基因公司的实力及排名仍处于剧烈发展阶段,今后的市场排名必会发生较大变化,而决定未来公司排名的关键因素在于产品战略、渠道建设和推广策略,同时,拥有全产业链的部署势必增加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基因检测公司需要积极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筹备临检资质的申报,积极布局医院终端,一方面着手仪器、试剂的审批。基因产业是一个科学家与商业的结合体,任何只强调其中一项的公司将处于被动地位。
三、行业监管格局
中国的基因产业监管政策经历了宽松-趋严-鼓励的转变。
2014年前,监管基本处于放任发展状态,从2014年2月开始,CFDA和国家卫计委联合叫停基因检测项目:所有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检测需经CFDA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由此基因检测真正纳入监管视线。从2014年6月底开始,监管部门开始陆续审批合格的检测产品。CFDA的动作一直快于国家卫计委。
此后,国家卫计委的步伐逐渐加快,分别在2014年3月、2015年1月和2015年3月,连续放开基因检测临床应用试点、产前诊断试点和肿瘤诊断与治疗试点,中国的监管导向从趋严转向部分鼓励。
这些历程给高通量测序产品注册带来了风险,表现为研发成本提高,注册审批周期拉长,给临床技术准入和检测项目准入带来了很高的门槛。另外,对独立医学实验室开发的诊断项目和体外诊断试剂的监管趋势也在趋于强化。
但几乎在同一时期,政府更高层的态度是大力支持。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共19位专家组成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同年,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并有望将其列入国家“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2016年3月,“精准医学研究” 重大专项发布。
预计今后几年,基因产业仍将处于宽松鼓励的监管环境,企业应紧抓这一轮开放窗口期。
在可预见的未来,基因组学相关产业将在以下三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应用于生殖健康,显著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揭示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基因组测序技术成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基因组技术与传统临床医学的最新科研结果结合,形成精准医疗,为疾病诊断、治疗、临床决策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监管环境走势图:
宽松放任期(2014年前)——叫停期(2014年2月)——部分放行期(2014年6月至年底)——鼓励发展期(2015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