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输血就是把自己的血液贮存或收集起来,留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入体内。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它除了可以稳定血源外,还因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防止传染疾病。

自体输血的历史背景

输血简史

  有关输血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最初从路易Arthur王时代开始。现今科学的输血治疗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1616年W.Harvey建立了“心脏血液循环理论”,1665年R.Lower试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输血治疗成功。随后将动物血输给人类的结局可想而知。到1829年,J.Blundell给产后出血的产妇输血5/10里获得成功(在Lancet发表),初步奠定了输血治疗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溶血引起的死亡病例也被学界关注;直至1901年Landsteiner发现了人类ABO血型,1914年抗凝剂的问世,才使得输血治疗走向科学正轨,开辟了人类输血治……[详细]

发展状况

  虽然中国的情况与欧美等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但扩大输血来源的选择,提高输血用血的品质,避免输血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中国的自体输血早在 50年代因血源严重不足,做心脏手术就使用过;在一些偏远地区妇产科急诊中失血性休克情况下都有自体血回输挽救患者生命的报道。

  目前,我国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1997年7月就已经开始在部分病人中实行自体输血法,效果良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都在做自体输血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详细]

媒体支持

输血的副作用和自体输血的必要性

  现代输血治疗一般是指同种异体输血,即将他人捐献出来的血液输给病患,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因异体输血也是属于一种器官移植,因此治疗中也相伴了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针对出现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各种对策也逐渐被研究应用于临床,但却不能完全回避,这也成了急救中的医患都不得不面对和担心的问题。为了减少风险,在日本等国家的输血治疗指南中强调了治疗中用血限制:“必要的、最少的输血量”。

  血源性感染和GVHD是输血治疗中的两个必须重视的副作用(表1,表2),同时其它的输血副作用如:同种免疫和过敏反应都可以通过自体输血来避免。

   虽然随着医学的发展,有关输血可能导致感染的病原体已有很严格的筛查制度,但因病毒的量有一个检出的窗口期,因而现实中是不能完全避免感染风险的。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一种特异的免疫现象,是由于输入的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没有灭活,并在宿主体内增殖,反过来将攻击宿主的组织而引起的反应。即免疫活性细胞与免疫受抑制的、组织不相融性抗原受者的组织之间的反应。一般在输血后1-3周出现发热、红斑、腹泻、肝损害、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败血症等,90%患者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据文献报道欧美国家的发生率约1%,日本约1:300。GVHD目前可以通过用放射线照射即将输注的血液来预防。

 

表1  异体输血的合并症

1.输血感染

1)HBV

2)HCV

3)HIV

4)HTL-1

5)CMV等

2.同种免疫

1)红细胞

2)白细胞

3)血小板

4)血浆蛋白

3.GVHD

(移植物抗宿主病)

4.免疫抑制作用

5.不适宜输血

6.发热性副作用

1)抗白血球抗体

2)抗血小板抗体

7.过敏反应

1)过敏症

2)无防卫现象

 

 

表2 自体输血的临床优势

1.没有输血后感染的危险

2.没有同种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引起的免疫抑制

3.没有GVHD的风险

4.免疫抑制作用的预防

5.没有溶血、发热等过敏反应

6.术前的反复采血可以刺激骨髓红细胞的再生

7.减少对异体输血的依赖并节约血源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业务合作 ┊联系方式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妇产科在线 Copyright © 2010 www.cogonline.com. All Rights Reserved